粤剧
清末至民国初年,随广东商人传入田阳县,民国17~19年(1928~1930年),业余粤剧团队,田州镇有同乐社、永乐社、平乐社、美育社、协群社等,那坡镇有陶然社、粤乐社,古眉村有新士粤剧团。此外,那满、百育、百峰等乡也有粤剧演出活动。主要剧目有:《六国针对》、《五鼠闹东京》、《杨家将》、《红娘》、《胡不归》、《黛玉归天》等。
解放以来,逢年过节,县、乡(镇)文化部门组织文艺晚会,亦有粤剧剧目演出,那坡、田州两镇较为盛行。剧目除保留过去的传统剧目外,现代剧目有《神秘爹妈》、《血泪洒良心》、《苦尽甘来》等。
彩调
又称“咯开”,清光绪元年(1875年),平旺村(今濑旺村)韦于帮到宾阳请彩调师傅杨卓群到奉议传艺。从此右江河谷的平旺、平泗、内江等蔗园聚居之地,产生了彩调剧,成立有分州班、平旺班、陶然班等,唱腔大多是“四平腔”、“浪里白”、“诉板”和“路牌”等,普通剧目有《王三打鸟》、《王二报喜》、《刘海砍樵》、《卖杂货》、《卖花嫁女》、《打刀救母》、《傻子卖罗裙》等。解放后,彩调主要在上述地区流传。二塘乡头塘村演彩调演了五代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冲断。1978年重新建队,至1989年,演出67台戏,平均每年6台,观众达10万多人次。
壮剧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今巴别乡组织有壮剧老坡班,属南路,形成于德保马隘、靖西等地,后传入巴别、坡洪一带。因其唱腔多以衬音“呀哈”收尾,亦称“呀哈戏”;又因其产生流行于南路壮方言区内,解放后称“南路壮剧”。主要唱腔有“马隘调”、“平板”、“叹调”、“采花调”、“喜调”、“快喜调”、“快采花”、“高腔”、“诗调”、“哭调”、“寒调”等。用南部壮方言演唱,七言、五言句式。吸收邕剧、木偶剧表演艺术,角色分丑、旦、生、宫(净)。一般在春节、歌圩和清明时演出,有“开台”和“送台”风俗。解放前后均在本地演出,多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旧历四月初八、旧历七月十四等传统节日进行,主要剧目有《杨家将》、《宝葫芦》、《包公》、《田螺姑娘》等10多个。
唐皇
说唱形式,唱词七言为主,押腰脚韵,用本地壮语演唱。形成于宋朝年间,其内容主要是咏唱唐朝宫庭内讧史实及唐明皇,因而得名,后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传统曲目有《文龙与俏尼》、《梁山伯与祝英台》、《武松打虎》、《李旦与凤桥》。解放后创编《赞书记》、《种子迷》等节目,唐皇演唱者一人或数人均可,无引子和过门,可用秦琴、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 花茶大榕树
位于百育镇新民村花茶屯。树下原有庙堂,“文化大革命”被毁,现仅存遗址。
1927年2月7日,黄治峰在这里的庙堂首次召开田阳县各乡农民运动骨干会议,中共田南支部书记余少杰到会指导。会上宣布成立奉议县农民协会,黄治峰为农民协会主任委员,会议制定行动纲领及作出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的决定。同年7月上旬,余少杰在花茶庙堂召开奉议、恩隆、思林、果德、东兰、凤山等县农民骨干会议,20多人参加。会议决定将各县农军编为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一、二、三路,韦拔群、黄治峰、余少杰分别担任一、二、三路总指挥,会后,奉议县农民自卫军由200人增加到600多人。同年8月7日,在余少杰的领导下,黄治锋在花茶庙堂召开奉议县第二次农运骨干会议,研究武装暴动问题,并举行二都暴动,活捉大恶霸黄锦升,次日召开群众大会,枪毙黄锦升。大榕树为田阳县重要革命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岑三爷庙
位于田州镇维新街26号。岑三爷即岑氏三世祖岑雄三儿子岑世元,世人为纪念他英勇善战、忠贞为国而捐资,于元朝始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庭院式四开间、砖木结构、飞檐走兽、琉璃瓦面,内壁四面为跌拐李等八仙图壁画。1929年12月15日,奉议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发布《告民众书》、《奉议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宣言》。12月下旬,奉议县总工会、共青团奉议县委员会、奉议县妇女联合会相继在此成立。今已不存在。
奉议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今田州镇维新街30号民房。1926年3月,黄治峰在此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有潘宪甫、罗有穆等。学员来自田阳县各区、乡的进步青年共60多人。课程有:《中国民族革命史》、《各国革命史》、《社会学浅说》、《农民运动之理论》、《三民主义》、《农民协会与自卫军之组织法》等。旧址房屋于1920年建,砖木结构,单开间2层小楼,3进民房。
黄恒栈洋
位于那坡镇上新街44号,原为黄恒栈商号三老板寓所。3进房组成建筑群,前进为法国式砖木结构3层平顶楼房,孔门式檐廊,梅瓶工栏杆。前楼面墙为中西结合式花鸟、花草壁画。1914年广东工匠设计建造。1929年12月17日,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洋楼成为恩阳县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到1995年该楼保存原貌。
春晓岩遗址
位于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西北。由将军洞、观音洞、蝗虫洞、鸳鸯泉等组成。岩洞相通,古人于洞口左右建造庙宇亭台和牌坊。岩洞上方书有“春晓岩”3个大字,牌坊两边书有对联:“春日初升风景朗开催燕语,晓风微动露轻花舞伴莺啼”。明代起,春晓岩成为右江河谷一带最大的壮族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当地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到此赶歌圩,附近田东、巴马、百色、凌云等县的男女歌手也云集而来,3天3夜对歌,有上万余人。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春晓岩是革命主要活动地点之一。1930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革命根据地,放火焚烧洞内的赤卫队员和群众,24人牺牲。春晓岩成为县重要革命纪念地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驮岂烈士公墓
位于百育镇百育村驮岂屯西北,驮岂是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5日夜,国民党文湘部和当地土豪钟少朴民团围攻驮岂屯,赤卫军30多人掩护群众撤进炮楼,与敌人激战1天2夜,赤卫队员和群众158人被敌人火烧,壮烈牺牲。村中幸存者用9口大缸装上遇难者残骸葬于驮岂屯西北。解放后195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墓立牌,牌坊石柱上题刻对联:为革命牺牲浩气充乎宇宙,作忠贞烈士英魂犹在人间”,横批为“光照千秋”。50年代后期牌坊遭拆毁。“文化大革命”中,墓碑上的151位死难者英名被用水泥涂抹,“文革”后才清除。1990年4月5日,百育乡人民政府再次修整。199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建烈士纪念碑。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