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蒙娜丽莎》 董希文《开国大典》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齐白石《枫叶小虫》
分析:整幅具有很深远的空间感,局部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由此总结出绘画艺术的第一个特点。
并解释画家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来创造三维空间的:
(1)物象的大小
空间感 (2)遮挡关系
(3)透视变化规律
(4)虚实变化
三维空间
立体感 光影明暗变化,表现物象凹凸。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展示作品:
黄筌《写生珍禽图》 李嵩《花蓝图》 卡拉瓦乔《花果蓝》 安格尔《泉》
总结:以上作品有中国画,有油画,都能非常逼真的描绘现实中的事物,我们称这类绘画为再现性绘画,再现性绘画具有描绘的精确性。
展示作品:
《荷花水禽图》 《星月夜》 《内战的预感》 《错误的镜子》
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
这些作品是不是如实描绘(再现)客观事物?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教师介绍:
画面内容以及朱耷、凡高的身世遭遇与表现形式的联系。画家之所以不是如实描绘现实事物,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审美理想、潜意识等主观世界。
我们称这类绘画为表现性绘画,表现性绘画具有展现主观世界多方面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得出绘画艺术的第二个特点:
再现性绘画描绘客观事物的精确性和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3)不同画种具有不同的艺术美:
展示作品
※潘天寿《露气》
这是一幅水墨写意中国画,用笔挥洒自如,墨色浓淡分明,线条刚劲有力,描绘出了一幅荷塘美景。
总结:国画具有笔法美、墨法美、气韵美、意境美。
※侯一民《矿工图》
这是一幅油画,充分体现了油画色彩浑厚而又表现力丰富的美感特征。
※版画《秋》
具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美感。
※水粉画《静物》
显示了水粉画具有清新明快的美感特征。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成功与否,对作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表达构思和构成表式美感,对观赏者来说,关系到能否受到绘画的感染和打动。
那么,当我们欣赏一幅作品时,如何去判断构图的成功与否呢?
看油画《开国大典》
画家董希文成功的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宏伟壮观的场景,毛主席位于构图的中心位置,栏杆、灯穗又指向毛主席,后面人物的目光也向毛主席集中,再加上亮色背景的衬托,所以使毛主席的形象最为突出。
这就是构图必须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①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
A/人物画以人物为主,环境为宾。
B/主要人物为主,其它人物为宾。
C/就一个人物的描写而言,面部五官及手为主,其它服饰次之。
②构图结构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1、画幅形状
构图结构形式
2、画中形象组织布局的形式:如S形,△形
例如:中国画《太行丰碑》作者:贾又福
将山按方形结构沿“S”线进行组合,并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构成一种坚实、浑厚、沉重而又绵延不绝的气势,与太行山做为抗敌的历史丰碑立意相吻合。
这幅作品较好的达到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③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色彩的不同,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例如:
红色使人火热、兴奋;
蓝色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
黄色使人明快、光亮、活泼的情感。
如:油画《开国大典》运用了大量红色和浅蓝色、造成了一种既热烈又庄重的色彩效果、较好的体现了主题。
④构图必须符合形式美法则。
构图主要应遵循以下形式美法则:
变化统一
对比调和
均衡稳定
节奏韵律
例如:油画《泉》 安格尔画
人体的体块方向不同,但都统一在“S”形曲线上,符合了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四)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区别:
中西绘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不同和受政治、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国画和传统的油画有各自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中西两大体系。
1、主要选型手段的区别:
展示作品
油画《蒙娜丽莎》 达·芬奇
中国画《永乐宫壁画》 (在分析《永乐宫壁画》时,应渗透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教育。)
通过作品分析可以看出:
西方油画是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注意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
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
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如镜子反射一般,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景物全方位的再现对象的明暗、色彩、形体等。
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举例:油画《乡间小道》 霍贝玛作
中国画《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作
这个资料很好找的--百度的几个搜索功能试试或者找书--图书馆 网上书店---
这个网上一搜,应该很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