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的是珞巴族,0.29万人。
最多的是壮族, 1617.88 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诞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实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生产环境有所差别及发展不很平衡,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而各部落间原始宗教信仰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凭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有了“精灵”和“鬼”的属性。“乌佑”种类很多,万物皆有,无处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珞巴族 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在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珞渝地区很早以来就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从远古时代起,珞巴族先民就生活在这一带,与藏族先民和门巴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珞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没有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献记载,在藏、汉文献中,也鲜有关于珞巴族族源和历史的记载。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批考古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考古发现,但它们尚不足以勾画出珞巴族先民活动的连续的历史轨迹。
因此,关于珞巴族的族源问题,只能从喜马拉雅山区生成的各部落丰富的民族传说中去探寻。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珞巴族大概是青藏高原东南部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繁衍而来”,“在历史上珞巴族曾有一个从北向南迁徙的历史过程。”
根据民族神话传说、藏族古代有关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珞巴族是珞渝地区古老的土著群体与西藏高原东部数支古老的群体融合繁衍而来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这项工作,就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科学家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56个民族-百度百科
最少的是珞巴族,0.29万人。
最多的是壮族, 1617.88 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扩展资料:
珞巴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诞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实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生产环境有所差别及发展不很平衡,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而各部落间原始宗教信仰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凭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有了“精灵”和“鬼”的属性。“乌佑”种类很多,万物皆有,无处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珞巴族 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根据可考的最新的统计数据即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已识别(注意是已识别的,未识别民族没有可考的准确数据)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是塔塔尔族,共3556人,占全国人口0.0003%左右;其次为珞巴族,与塔塔尔族相差不大,约3682人。
我国已识别的56个民族的人口百分比和人口数量如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1、汉族 (91.6474%, 1220844520),识别于1954年;
2、壮族 (1.2700% ,16926381),识别于1954年;
3、回族 (0.7943%, 10586087),识别于 1954年;
4、满族 (0.7794% ,10387958),识别于1954年;
5、维吾尔族( 0.7555% ,10069346),识别于1954年;
6、苗族 (0.7072%, 9426007),识别于1954年;
7、彝族 (0.6538% ,8714393),识别于1954年;
8、土家族 (0.6268%,8353912),识别于1964年;
9、藏族 (0.4713% ,6282187),识别于1954年;
10、蒙古族 (0.4488% ,5981840),识别于1954年;
11、侗族(0.2161% ,2879974),识别于1954年;
12、布依族 (0.2153% ,2870034),识别于1954年;
13、瑶族 (0.2098% ,2796003),识别于1954年;
14、白族 (0.1451% ,1933510),识别于1954年;
15、朝鲜族 (0.1374%,1830929),识别于1954年;
16、哈尼族 (0.1246% ,1660932),识别于1954年;
17、黎族 (0.1098% ,1463064),识别于1954年;
18、哈萨克族 (0.1097%,1462588),识别于1954年;
19、傣族 (0.0946%,1261311),识别于1954年;
20、畲族 (0.0532% ,708651),识别于1964年;
21、傈僳族 (0.0527% ,702839),识别于1954年;
22、东乡族( 0.0466% ,621500),识别于1954年;
23、仡佬族 (0.0413% ,550746),识别于 1964年;
24、祜族 (0.0365% ,485966),识别于1954年;
25、佤族(0.0322% ,429709),识别于1954年;
26、水族 (0.0309%,411847),识别于1954年;
27、纳西族 (0.0245% ,326295),识别于1954年;
28、羌族 (0.0232% ,309576),识别于1954年;
29、土族 (0.0217% ,289565),识别于1954年;
30、仫佬族 (0.0162% ,216257),识别于1964年;
31、锡伯族 (0.0143% ,190481),识别于1954年;
32、柯尔克孜族 (0.0140%, 186708),识别于1954年;
33、景颇族 (0.0111% ,147828),识别于1954年;
34、达斡尔族 (0.0099% ,131992),识别于1964年;
35、撒拉族 (0.0098% ,130607),识别于1954年;
36、布朗族 (0.0090% ,119639),识别于1964年;
37、毛南族 (0.0076% ,101192),识别于1964年;
38、塔吉克族 (0.0038% ,51069),识别于1954年;
39、普米族(0.0032% ,42861),识别于1964年;
40、阿昌族 (0.0030% ,39555),识别于1964年;
41、怒族 (0.0028% ,37523),识别于1964年;
42、鄂温克族 (0.0023% ,30875),识别于1954年;
43、京族 (0.0021% ,28199),1964年;
44、基诺族 (0.0017% ,23143),识别于1979年;
45、德昂族 (0.0015% ,20556),识别于1964年;
46、保安族 (0.0015% ,20074),识别于1954年;
47、俄罗斯族 (0.0012%, 15393),识别于1954年;
48、裕固族 (0.0011% ,14378),识别于1954年;
49、乌孜别克族 (0.0008% ,10569),识别于1954年;
50、门巴族 (0.0008% ,10561),识别于1964年;
51、鄂伦春族( 0.0006% ,8659),识别于1954年;
52、独龙族 (0.0005% ,6930),识别于1964年;
53、赫哲族 (0.0004%,5354),识别于1964年;
54、高山族(0.0003% ,4009),识别于1954年;
55、珞巴族(0.0003% ,3682),识别于1965年;
56、塔塔尔族 (0.0003%, 3556),识别于1954年。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