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e,1818年-1883年),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称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屠格涅夫的作品以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1847年至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因揭露农奴主的残忍、农奴的悲惨生活而被放逐;监禁中写成短篇小说《木木》,抗议农奴制。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祖国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写了83篇散文诗表达了他暮年的情怀。《散文诗》是他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汇了他一生创作的特点: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悲观情绪、真诚、善良;敏锐、抒情、哲理、简洁。
这既是他人格的写照,又是他艺术的结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历表,又是他全部创作的大纲。
扩展资料:
写作风格
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创作始于诗歌而止于散文诗,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他的6部长篇小说令人瞩目。
他的创作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的社会现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以擅长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称于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编辑
您检索的屠格涅夫,一般指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忍,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他多以写作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