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百科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会元是指会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为会元。"《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因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有此称。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解元,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亦称"解首"。宋洪迈《容斋四笔•责降考试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宋元
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可怜自家,母子孤孀,投托解元子个!"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俞良便挨身入去坐地。只见茶博士,向前唱个喏,问道:'解元吃甚么茶?'"
明清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
考试程序︰科举考试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童试︰在各府、州、县举行,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一次,应试者必须是成绩优良的生员,因考试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乡试后翌年在京师举行,故又称「春闱」。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会试发榜后不久,在宫中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再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唐朝: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会元: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解元:唐朝: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也称“解首”
考试程序︰科举考试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童试︰在各府、州、县举行,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一次,应试者必须是成绩优良的生员,因考试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乡试后翌年在京师举行,故又称「春闱」。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会试发榜后不久,在宫中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再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1.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3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