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

2024-12-02 10:24:5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客家丧葬习俗

  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或加一条毛巾。
  入殓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

回答(2):

1.报丧。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 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 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 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 或加一条毛巾。

2.入殓。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 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

3.下钉。每下 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 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 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 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企厅”有的一 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回答(3):

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客家人如果在外地有人去世了老人去世以后无论多远都要回家安葬这也是客家的传统风俗

回答(4):

客家丧葬习俗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古时,客家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例如:死于室外者,尸体不得入室;难产而死的妇女,可厚葬,但不举行葬礼等....

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自古以来,丧礼为汉民族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现就客家地区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1.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子孙亲属环绕床前,注意病人变化,如见他喉间起痰,停止呼吸,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过世”即系送终。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此时,子孙应取瓦钵,带着三支香,两页纸,用纸卷住香,卷成一个小纸捆,另带铜钱、铜板或银角数枚,号哭出门,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纸、钱币下水,随即用瓦钵取水。

2. 更衣

病人逝世后,当即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梳洗(俗称“抹尸”),白布裹身(日“包尸布”),并换上新衣(衣服件数为男单女双),移尸厅堂(年满60岁者停尸上厅,未满60岁者只能停放中、下厅)。随后请来亲房长老,向其下跪哭泣。长老好言抚慰之,并出面安排料理死者后事。

3. 报丧

又叫“报死”、“报孝”。择定安葬日期、时辰后,要告知亲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若死者是已婚嫁生育的女性,依例须由其子孙中的一个亲往其娘家“报丧”,且“报丧”人不可直接进屋,而须跪于门旁,等待主人出迎时方哭诉之。

4. 入殓

为死者装扮,盖上大红盖头布,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人棺。

5. 举哀

死者家属披麻戴孝,亲友伤心啼哭。女眷各按自编之词,依一定调子和节奏号哭,俗称“叫哀”。

6. 点主

设死者灵位,灵牌上写“某某之灵主”,“主”字要留上面一点不写,成“王”字。男丧请族长、族中德高望重者,母丧则请舅家中男子最长者,在灵牌的“王”字上添加一点,成“主”字,叫“点主”。意即尊长同意此丧事。此时孝子孝孙应哭拜跪谢。

7. 守灵

又称“守孝”。当晚设灵堂,儿孙在灵堂两旁席地而坐,通宵达旦,日夜守护死者遗体,直至死者出殡。

8. 吊唁

死者生前友好或其他外人,闻讯前来致哀,要先到灵堂向死者牌位(或遗像),按亲疏或一跪三叩,或行鞠躬礼,然后才与死者家属见礼

9. 出殡

出殡前,死者子孙围跪棺旁,死者尸体经人主(舅、娘家)检视后,执事人打“子孙钉”,并举行祭奠仪式(富户还请当地名士在灵堂读祭文、唱挽歌)。出殡时,抬棺者规定要有八人(俗称“八大王”)。一路丢纸钱(俗称“引路钱”),鸣锣放爆竹,由死者长子捧灵牌(如死者子殁,则由长孙代之),其他孝子扶棺缓缓而行。其长女或长孙女要先行到墓穴“扫穴”。送葬队伍顺序排列为旌幡、棺、灵、孝杖、和尚、愁笼、白衣、族、祭物、鼓、乐、宾客。柩安葬后,众人要改道而回。

10. 接灵

回灵牌,子孙设香案祭拜后,送入宗祠。接着摆供品祭告祖宗,然后将灵牌火化。

11. 酬宾

丧事毕,宴请来宾,俗称“食斋饭”。席间除帮工外,他人一律不喝酒。死者子女不得入席,而应坐在地上进食。饭后,对所有送礼者,一概要回礼。回礼要重于原礼,甚至加倍奉还。

送火

安葬当天及第二天黄昏,死者女眷要前往死者坟前点燃蜡烛、草绳,意为送火给死者在阴间照明。

祭七

人死后第七天要设祭,此后每隔七天一祭,直至七七四十九天。

迁葬

灵柩人土3年后,要掘起死者骸骨改用“金埕”(一种专盛死人骨殖的陶瓷坛子)收藏,然后请“地理先生”选一块“风水地”,择日将骸骨迁葬。也有少数“推拱”式的墓穴是一葬永逸,不须迁葬,俗称“葬血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