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 秦朝——确立
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元——发展 明清——强化
民国——结束(1912-2-12)
3.发展过程:
政治上:
(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皇帝至高无上;
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 嫡长子
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 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这样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
行政机构;地方设“ 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 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 丞相制度 ,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又设立 东厂,明宪宗时又设立西厂。厂卫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
的可靠支柱。
(7)清朝雍正时期,设 军机处 ,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推翻。
经济上:
(1)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
(1)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 临洮 ,东到 辽东 。
(2)汉武帝相继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大败匈奴。
思想文化上:
(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 韩非子 ,主张实行“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
(2)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但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 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科举制度:
诞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 ——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 明经科和 进士科 。
影响: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C.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d.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危害: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从而使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废除: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5)明清文字狱
a.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
b.危害:这种文化专制统治使当时的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
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
6. 认识:
(1)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另一方面,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