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大脑海马体中产生的生理现象,叫做既视感,也称幻觉记忆。
既视感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既视感是真实存在,有科学解释的东西,不属于灵异事件,只是大脑的想象力里曾经有浮现过类似的场景罢了。或者说既视感来源于大脑的联想,它联想出这个画面。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
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
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人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当人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
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即视感
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扼要地分,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脑的疾病,即失认症: 失认症是指不能认知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熟悉的物体,这种不能不是感觉障碍、智力衰退或其他原因所致。它仅与一种模式有关,例如视觉性失认症,通过其他感觉如触觉即能认识物件,或只有听到说话声,才认识人。
失认症很多,听觉性失认症患者没有听力的丧失,却不能认知言语。这类患者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均属正常,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不能认知曲调的称为乐音失认症(或称失音乐症)。他们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些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皮层损伤;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觉皮层受损伤。嗓音识别障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陌生人嗓音分辩障碍多见于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42区)同时损伤。对患者来说,所有的陌生人都用一副腔调讲话;熟人嗓音失认症对熟人嗓音确认能力丧失,但尚能分辨陌生人说话的嗓音差异。熟人嗓音不识症多因右半球外侧下顶叶受损所致。
视觉失认症患者没有视力障碍或视野缺失,视觉失认症有如下几种:
1、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2、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3、一种再认面孔的特殊困难称为面孔失认症:面孔失认症分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熟人面孔失认症患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陌生人却无法分辨。对他们来说,周围的陌生人都是一副面孔。所以,他们也不能根据单人面孔的照片,指出此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这类患者大多数是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4、颜色失认症:这类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根据脑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分别出现全色盲性失认症、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和特殊颜色失语症。全色盲失认症患者不能认知物体的颜色,只能把美丽的外界看成黑白或灰色的世界。这种失认症主要是两侧或单侧的皮层枕区腹内侧,包括舌回和梭状回,大体相当于V4区皮层损伤所致。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实际上是一种失语症,患者对五光十色的物体能形成知觉,能按要求把两个相同颜色的物体匹配起来,但却说不出颜色性质和名称。这种失认症大多数是左颞叶或左额叶皮层语言区,或视觉和语言区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所致。特殊颜色失语症与颜色命名失认症十分相似,其差异在于此类患者不仅丧失颜色视觉和语言功能之间的联系,而且关于颜色的听觉表象能力也丧失,可能是V4色觉皮层更广泛的损伤所致。
还有空间失认症,体觉失认症,体象障碍等疾患,不逐一介绍了。反正它们都不是你所提问题的答案。
第二类是由于个体大脑“知识结构”上相应知识区域被抑制能量占据,处于抑制状态的结果。这又分两大类。
(1)兴奋与抑制能量互动现象:例如常用的字突然忘记怎么写了;高考时由于紧张,兴奋能量被紧张情绪占用,导致无力驱逐相应知识点的抑制能量,于是,本来十分熟悉的知识在那一刻怎么也想不出来了,然而,考试刚结束,情绪放松,马上想起来了。这就是抑制状态的结果。说句题外话,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高考制度的不足:高考时答卷分数确实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水平,哪怎么会没有补救办法呢?分数挂帅(实质是死记硬背挂帅)怎会是“最公平”的选材方法呢?
(2)“适应”现象。人类的神经细胞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出现疲劳,再继续下去,就会出现抑制。例如感受器长时间兴奋,就会出现感受灵敏度下降,感受阈值增高的适应现象,最后将会出现抑制。比如照镜子时间长了,由于“适应”,你就会觉得镜中镜像不象自己了。
第三类是认知改变。我们认识某人某事,总会留下某种印象,这个印象(记忆)是否全面客观?当我们自认为都“尽在掌握”之时,恰遇新情况,新信息一旦与脑海中旧印象发生冲突,就会给人“突然”、“意想不到”、“出乎意料”、“不可思议”及“陌生感”等等反应。这些情景在文学书中常有描述。
综上所述,你的问题应该用第二、三类知识解答。如果仍有疑问,请更详细叙述,我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