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坐怀不乱(zuòhuáibùluàn):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出处:《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例句:人人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坐怀不乱的。
古人以“坐怀不乱”一词,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所谓的“坐怀不乱”者,指的便是春秋时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事实上,“柳下”是他的封地,“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
柳下惠确有其人,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他的衣冠冢就离我上班的地方两公里,我曾经还去过一次。
柳下惠如此德行,自然深受推崇,于是在《诗经·小雅·巷伯》的西汉毛亨传本里,记载了这样一段与柳下惠有关的故事:
鲁国有男子名为颜叔子,独居一室,邻居独居一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遂来到颜叔子这里请求庇护。颜叔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问何故?颜叔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如今我年纪轻轻,你亦如此,我怎可放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不开门’来效仿柳下惠。
看罢该则典故,应当发现,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从西汉学者毛亨传《诗经》的本子中提及的,且“坐怀不乱”典故出于颜叔子之口,而真正的春秋时期并没有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实际记载。直到元代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记录道:“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柳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从春秋到元代,时隔一千多年的时光,纵观整个春秋史,根本没有柳下惠“坐怀不乱”之说。此乃西汉始有提及,元代方才形成真正的故事。原来人们对柳下惠在男女关系上正派的想法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那么,究竟是谁杜撰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呢?有人认为,元人应当是受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为了彰显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世人洁身自好,所以借古人引话题。而柳下惠因为是古代著名的道德学者,素有“以礼治邦”“执法以平”“治国以德”的美名,再加上西汉毛亨传《诗经》本中提到了柳下惠的有关内容,自然就被元人拿来大大地夸耀一番。
就算真的有“柳下惠坐怀不乱”我也十分不理解,作为男人,如果真有一个美女投怀送抱,要是没有非分之想,那他不是太监,就是女人,反正不是男人!
按中国的传统,男女之事,算是“不文”,是不可以公开谈论的,“四大圣人”之一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去流传了千年,虽坐怀没乱,但毕竟涉及的是男女之事,是不便于放到台面上来说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流传如此之久呢?而且随着柳氏家谱在安徽的发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个千年谎言,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千年谎言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最早出自什么地方呢?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曾官拜鲁国士师,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据说,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遂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孟夫子目其为“四大圣人”之一,《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说他是圣之和也,可做百世之师,所以后世就叫柳下惠是“和圣”。但柳下惠广为人知,不是因为他是个“和圣”,而是因为男女关系上的“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的“毛诗”版本,且有几个版本。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巷伯》讲了个独居男子和寡妇的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此时距离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有了成型的“坐怀不乱”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也有同样的记载:“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
另一个说法,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此段“佳话”,成了柳下惠坐怀(槐)不乱。
不管哪种说法,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在元明时期才完全成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元明时期距春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故事千百年后才可演变成型,也太久了点吧,其真实性令人生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何以迟到了这么多年才定型?恐怕这与宋明时期理学的盛行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不妨如此来推断一下。
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号召“存天理,灭人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推崇男女授受不亲。理论的推崇不能只喊空口号,不然太过笼统和抽象,于是,为了顺利推广这种理论,往往会树立一个典型或者榜样,如同现今的模范人物一样,把他的先进事迹广为宣传,以供大家仿效和学习。
那么谁来担此重任呢?当时很难有那么合适的人选,且万一影响力不够的话,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就到古代寻找好了,年代久远了,说黑说白由你说了去。而柳下惠是个相距千余年的古人,且在他所处的时代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还担任过鲁国的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也盛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这样备受圣人们推崇的人物,影响力自然是不低的,于是在柳下惠身上安个“坐怀不乱”的故事,为宣传自己的观点所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柳氏家谱在安徽被发现时,据考证,柳家这套家谱就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字,由此可见柳氏家族当时与理学是有着瓜葛的,柳氏家族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不过,幸好这是个谎言,不然随着柳圣人坐怀不乱的故事的久盛不衰,被他老人家抱在怀里焐着的那个“女子”该郁闷了。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干柴烈火,柳圣人居然动也没动,是自己比恐龙还恐龙?还是圣人都不是“人”,没有七情六欲?够想破脑袋的了。
【故事简介】
某年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在郭门城下借住,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人过来投宿。柳下惠担心她受冻会在外面冻死,于是让她坐在怀里,解开自己的外衣把她裹紧在里面借以为她取暖。两人就用这样的姿势同坐了一夜,但是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世人感叹于柳下惠正人君子的作风,称其为“坐怀不乱”的君子。
【成语】坐怀不乱
【读音】zuò huái bù luàn
【释义】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出处】《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近义词】
缩屋称贞 [ suō wū chēng zhēn ]颂扬对危难中的妇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出处: 《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 传:“昔者 颜叔子 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 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
【反义词】
偷香窃玉 [ tōu xiāng qiè yù ] 比喻引诱妇女。
出 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虽不能够窃玉偷香;且将盼行云眼睛儿打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留芳千古,有做怀不乱的口碑。故事的真实性似乎不容置疑,但动因却值得推敲。《和圣祖记》载:展(即柳下惠)20岁,妻姜氏。一语道破天机。姜姓乃齐鲁国姓,姜子牙之后。姜氏女子无不下嫁王孙贵胄,如晋文公重耳的第一夫人既姜氏也。而柳下惠不过是个破落户子弟,在那个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柳下惠能有如此艳福,实乃三生有幸。拍马屁都来不及,敢贼心烂肺乎?所以,关于柳下惠做怀不乱的问题,应该辩证的分析。不是不乱,是想乱不敢乱。既然子曰食色性也,潜台词: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而柳下惠难道就例外么?不过是伪装得好罢了。最傻的是柳下惠的老婆。柳下惠死后,姜氏在悼词《柳下惠诔》中,把柳下惠夸奖的天花乱坠。可悲可叹。但不得不承认柳下惠高,实在是高。外面红旗飘飘,家里彩旗不倒。
拒邪淫者的抱负——柳下惠的节操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http://www.guoxue.com/wenxian/nowwen/lybc/lybc_18.htm
下面跟着说到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
以下是尚香论坛“不知所云”网友发的: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以下摘自尚香论坛 名为“登山”网友对柳下惠的回帖
现代人眼中的柳下惠:
然而,在最近看的一部电影中,一个所谓的作风不正派的女人,妄图以色相勾引一个正直的官员失败之后,恨恨的说了一句:“柳下惠!”从其表情和说话时的咬牙切齿就可以看出,她说的这句话并非褒义,而是贬义。细一思索,不言而喻,这时的柳下惠已成为了阳痿的代名词。
为什么柳下惠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许多人基于自身的阴暗所以不吝于用最卑劣的心态去揣度别人的行为。柳下惠就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他们绝不会相信那一夜居然如此平淡,以他们卑劣的心态完全无法想象出导致这种行为的动机,所以他们只能以妄想柳下惠的性无能来平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