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部和北部,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当时列国之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也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淄因东濒淄河而得名,南面山峦起伏,山岭绵亘,有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齐渊。东、西、北三面是辽阔的原野,这里土地肥沃,河系纵横,盛产五谷。东北距渤海百余里,具有渔业和盐业的便利,可谓是物华天宝。
姜尚辅佐姬昌、姬发父子灭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后,被封于齐地,建都临淄。当时的纵横家苏秦在描述临淄的繁盛时说:“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是一个“有户十万,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天下名都。
齐国传至六世,为了避免东方莱夷的侵扰,被迫迁都到薄姑,即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齐献公率营丘人杀了他的哥哥齐国胡公,返都营丘,于是把营丘改名为临淄。
春秋末年,齐国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在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陡坡上挖洞为灶。
田和自立为国君,被称为田氏齐国,仍然以临淄为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临淄先后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长达630余年。
齐国故城建于淄河的西岸,由大小两城组成,共有门13座。其中大城是郭城,小城是宫城。
大城是官吏、平民、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的区域。
城的南边是官署的所在地,东北角以及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其间还分布有商业区。
东墙因临河修筑,十分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早期夯层比较薄,多为小杵夯,晚期夯层比较厚,多为平夯。
临淄故城大城有城门6座,东西面各一座,南北面各两座,门道宽度一般为10米左右。
城内有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棋盘式的区域。
人工挖掘的排水沟、护城壕与天然河流有机相连,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用水、排水和城市防御系统。
临淄的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角,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城的北部是宫殿区,东北部嵌入大城。
小城现在尚存有夯土台基,称“桓公台”。它是全城的制高点,传说是齐桓公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时,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的地方。
西部是苑囿区,这里曾修建了大规模的离宫别馆,建筑华丽,景色优美。
小城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一座,南面两座。东门和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
小城内的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8至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6米左右的环城路。
据《齐记》记载,齐城临淄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记载没有确切方位,因此后人各执一说。
遗址现存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11座城门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米以上,最宽者达20米。
大城中的两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个“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
临淄故城的排水机制,显示了齐国人非凡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水平,被誉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的杰作。齐国古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修建而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
临淄先民们又在南城墙和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以及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四面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
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修建城池时,他们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建出了排水道口,以及时排泄自然降水和城内生活废水。
在临淄故城的冶铁遗址数量最多,多达6处,分布在大城和小城的各个区域。在最大的一处冶铁遗址内,特别是它的北部一叫有许多夯土基址,曾在此发现过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当是汉代的“铁官”所在地。
除了发现过冶铁遗址外,在冶炼业中还发现了冶铜遗址和货币铸造遗址。跟冶铁遗址一样,冶铜遗址也是分散在大城和小城各处;而货币铸造遗址则分属于不同的时期。
在繁荣昌盛的齐国临淄,手工业非常发达。所以故城内手工业遗址非常多。临淄齐国故城内的制骨作坊遗迹范围较广,主要在大城东北部和北部,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地方,即崔家庄东北部,河崖头村西南部,东古城村以南部,田家庄东北部。
这里的遗物十分丰富,不仅出土过刀石砥砺,而且残骨余料遍地皆是。
临淄齐国故城名胜丰富,除了地面上的名声遗迹,还有地下的著名墓葬。在齐故城郭城东北部有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20余座。
其中齐都镇河崖头村的墓葬就是齐景公的墓。这是一座“甲”字形大墓。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石块垒砌。
齐景公墓周围的殉马坑大部分保存完好。北面西段54米,有殉马145匹;西面南端30米有殉马83匹。殉马排列密,全部殉马当在600匹上下,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