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和出土的瓷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瓷器造型面貌风格也不同。但古陶瓷专家按一定规律也总结出了一些鉴别方式,那就是窑口,不同时代按编年而出现的窑口产地,是科学鉴别的主体,之后才是款识年代,造型规律、装饰图案、胎釉工艺等。下面简单的介绍三种鉴别方法
器型规律
中国陶瓷几千年来造型变化丰富多彩,不同时代的器型,都带有当时的美学痕迹,学习收藏首先要对各时期历史文化背景及主要陶瓷造型具有的使用功能做最基本的了解,一定要注意观察并掌握造型特点,如口形、盖形、腹形、肩形、底足、系耳、流注、柄持等,这些局部的历代造型与线条规律。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造型独特之处,和元明清青花瓷、颜色釉瓷品种的来龙去脉,以及创新品种的主要器型功能,来鉴别判断是日用瓷,还是观赏瓷或宗教贡瓷等。
宋.哥窑贯耳瓶高11.6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4.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胎釉工艺
胎釉是初学古陶瓷收藏者首要面对的问题,不光要多看鉴藏书籍,最好能到博物馆看看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品,那才是最好的学习。古陶瓷学者把胎釉瓷称作“颜色釉瓷”,清代古陶瓷学家曾总结出中国各地名窑窑口瓷器共有五十余种颜色釉瓷,其最主要的有白釉、青白釉、青釉、黄釉、蓝釉、红釉、绿釉、茶末釉、黑?等体系。而粉彩瓷的色彩更为丰富,可千变万化,拿到一件物件,先以胎质鉴别它是瓷器还是陶器,然后再看胎口边缘和器身缩釉处,观察釉色光泽和气泡疏密,胎质密度,以及颜色是白色还是灰色,是高温釉还是低温釉,是低温陶的胎质还是高温瓷的胎质。如宋代定窑瓷器主要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瓷器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多采用支钉烧工艺,所谓“支钉痕”,这些都是鉴别瓷器的最基本特征和依据。
清康熙.豇豆红釉瓶通高19.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款识年代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用釉色写在器物表面及底口上的文字;表明什么年代,是官窑窑口的贡瓷,还是民间窑的窑口。历代名窑陶瓷产品,其底款被称为款识,以常见的传世出土的五大名窑瓷器为例,其款识多为刻划印,落在碗、盘、罐及陈设观赏瓷等底足口内,多以行书、楷书为落款形式。元明清之后多用颜色釉如青花或釉里红等,以行书、楷书行书书写在瓷器底足口内。另如明嘉靖五彩,圈足内施白釉,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而雍正朝的官窑多见“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青花书款。乾隆朝的官窑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款及六字篆书青花印章款等。
北宋.定窑白“官”字款对蝉纹花式碟通高2.7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8.4厘米河北定州市博
清雍正底款绿釉暗花八宝纹盘通高3.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