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1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①这段话从文字到内容都是准确明晰、别无二义的,而且在以后的各种版本中,也从未做过修改。这段话被公认为是对《资本论》也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最权威的表述。然而,人们对这里的“生产方式”的含义的理解却争议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如斯大林所说:“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②(2)是最基本的、基础性的生产关系。如生产方式“也是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构成部分,不过它是最基本的、基础性的生产关系。而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直接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③。(3)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如把生产方式“理解为属于生产方式范畴的劳动方式、生产方法……恰恰是马克思的本意”④。(4)是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独立经济范畴。“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范畴之间既不存在替代关系,也不存在包容关系”理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是“理解《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关键”⑤。
这四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理由,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按前两种观点推论,由前面所引的马克思的话,都难免得出“《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按第三种观点推论,会推导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应成为《资本论》的首要的研究对象,这似乎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第四种观点在逻辑上是严密的,但涉及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时,最终还是解释为雇佣劳动关系,这实际上同前两种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我国所引起的这一争论,很可能同德文与中文的语言差异密切相关在德文中,“生产方式”Produktionsweise一词中的weise,同时具有中文的“方法”和“方式”两种含义。一般地说,谈到较为具体的过程时,可译成“方法”;谈到较为抽象的过程时,可译成“方式”同时,这两种含义之间也并没有明显的鸿沟。这就是说,在德文中Produkiionsweise一词既可以指很具体的生产方法,也可以指较为抽象的生产方式,即兼有生产方法与生产力式的含义。而在中文里,“生产方法”与“生产方式”的含义则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多指具体的行为,后者多指抽象的规定。现在,我们将这一词翻译成中文的“生产方式”后,它本身所包含的具体的“生产方法”的含义也就被抹杀掉了,由此引起人们的许多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德文的原义,这里的“生产方式”应作为一个较为宽泛、较为现实的范畴来解释它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1)指社会具体的生产力一法,包括劳动方法、企业制度、生产的循环和周转、市场机制、社会分工和协作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经济运行”力式;(2)指抽象的社会生产方式,也就是对上述生产方法或经济运行方式的高度概括,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经济体制或经济制度的含义。当然,这两个层次的含义是密不可分的。不对一个社会具体的生产过程进行深人分析,就不可能对它作出理性的概括;而高度的理性概括,使我们可以加深对该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解。那么,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应从哪种含义来理解呢?我们认为主要应从第一种含义来理解。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首要的任务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及其内在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去考察“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才顺理成章。
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确实像斯大林所概括的,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1章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一式的基本形式”即“协作”进行分析后指出:“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而,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⑥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劳动的社会化或社会生产过程;二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可以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只不过侧重点有时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因此,我们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即应明确生产方式包括经济运行和经济制度两个层次的含义,而且首先应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去理解。
那么,把生产方式首先理解为具体的生产过程,它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是否可以简单地把生产方式解释为生产力加生产关系呢?不能,因为生产方式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属于不同层次的经济范畴,生产方式首先应理解为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蕴藏于生产之中的、需要科学研究才能发现的抽象的经济范畴。既然生产方式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因此,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人研究,才能发现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也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出了科学的抽象,才能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可以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现实的、具体的生产过程;(2)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先后次序是由研究的不同层次所决定的,同时,这两个层次的内容又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⑦
还应指出,马克思极端厌烦那些脱离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只对物质生产一般作抽象论述的庸俗经济学者们。因此,如果试图把生产关系淹没在生产力合理组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主要放在生产一般和社会市场经济一般上,那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倒退了。
错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体系。即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