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与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什么关系

2024-11-06 11:36: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

有必要对幼儿活动及幼儿教育活动的

有关理论作一概要分析。

第一节

幼儿活动概述

一、

幼儿的活动具有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活动,

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活动

客体和活动主体。

然而,

当人类作为活动的主体要素而展开活动时,

其主体的特征,

使其自身的活动与其他一切活动

相比,具有明显的质的区别。

(



)

从人类活动的客体来看,

作为活动客体的对象,

不仅具有自然的属性,

而且更多的是具有社会

的属性。因此,人类的活动主要是社会性活动。

(



)

从人类活动的性质来看,其他一切生物的活动是有机体所固有的本能行为

(

排除人为建立的条

件反射活动

)

,是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生物学适应方式。而人类的活动

(

排除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活动

)

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行为,

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过程。

因此,

人类的活动主要是能动

性活动。

(



)

从人类活动的效能来看,

人类的一切活动,

不仅使人类自身获得了作为自然人的生存

(维持生

存是一切生物进行活动的共性)



而且还获得了作为社会人的发展,

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造着客

观现实。这正是人类活动与其他一切生物活动的本质区别。

(



)

从人类活动的变化发展来看,

与其他生物活动相比,

人类活动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和逐步获

得发展的现实性。这是因为:

1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类,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在已经经历的活动中具有逐步获得发展

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活动主体的发展,必然影响活动量的或质的变化。

例如,

人类的动作和操作

(

实现动作的方式

)

作为联结人类与活动对象盼纽带,

具有在成熟和习得中

不断建立、巩固和发展的特点。它们的发展必然影响活动的发展。

2

.就人类活动的客体而言,其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不仅属性不同,而且具有不断拓展和不断变

化的特征。活动客体范围的扩大及新的活.动对象的出现,必然影响活动的发展。

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和变化发展性等一般特征。幼儿的活动作为人类活动整体系统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这些特征。

二、幼儿具有自身特点的主导活动

(一)幼儿活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活动是否具有外显的行为,我们通常把人的活动分为内部活动和

外部活动两大类。

1

.幼儿的内部活动

是指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前者是指为满足其机体生长发育和适应外界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的身

体机能活动。

这种活动是生命赋予人的不可推卸的内部工作,

且必须由个体自己去完成。

只要生命存在,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2





190



2

这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但其活动过程一般不被活动主体所觉察。

幼儿的心理活动,

是指为满足自身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和构建自身内部世界的需要,

与外界

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的内部活动,

是幼儿神经系统的

(

主要是大脑

)

的机能性反应活动。

它也必须由幼儿

自己来进行。但它与生理活动的不同之处是: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动,且常常带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特别

它是作为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括动,

幼儿接受和处理外部信息的方式、

速度、

思维习惯等等都表现出

个体的差异性。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两点:



1

)幼儿的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由于其前运算思维

(

直觉行动思维

)

的行动性,使这一内

部活动有时有可见的外显行为。



2

)幼儿的两种内部活动是彼此相联的,它们在幼儿内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心理

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活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

.幼儿的外部活动

是指具有外显行为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即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活动。

3

.幼儿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相互关系

幼儿的内部和外部活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渗透在外部实践活动的过

程中,

影响和支配外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

幼儿的外部实践活动又是幼儿生理、

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

泉。

因此,外部实践活动作为幼儿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

动,是我们研究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

(



)

幼儿外部实践活动的类型

幼儿的实践活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按照活动对象的特征来划分

,幼儿的外部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物为对象的实物操

作活动;

二是以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活动。

但在幼儿的实际活动中,

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进行。

因此,

通常采用其他分类方法。

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将幼儿的外部实践活动大致分为四类,即幼儿的生

活活动、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幼儿的劳动活动。

这四类活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

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在幼儿众多的外部实践活动中,讨论什么是幼儿特有的主导活动,需要明确主导活动的含义。

所谓主导活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

.指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中,除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

(

如喝、睡、排泄等

)

外,发生频率最高

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2

.指活动的发生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与儿童一定的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然发生的活动。

3

.指适合并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活动。

根据以上关于主导活动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判断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自

己的主导活动,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取决于该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3





190



3

以及儿童活动的现实状况。

(



)

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导活动

处于正常发展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

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和需要。

因此,

也具有相同的

主导活动。

比如,

婴儿期的儿童



不仅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相似,

而且其共同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持其

生命、安全和机体的生长发育。

从活动的现实状态看,婴儿与成人的积极交往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

他们的这些需要。因此,交往活动便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先学前期儿童与婴儿相比

,不仅身心得到

了发展,而且当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去理解和影响周围环境的需要也已经产生。

此时,

通过自己的操作

(

虽然有时仍需要成人的帮助

)

摆弄周围环境中的物体,

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

们的这种需要。因此,

实物活动便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游戏便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

。这是因为:

1

.游戏需要创造一种想像的情境,即游戏具有虚拟性。

这是任何一种游戏的属性,也是游戏同其

他活动区分开来的标志。婴儿期的儿童还没有想像,先学前期的儿童想像刚刚开始萌芽

(2

岁左右

)

,因

而游戏不可能成为其主导活动。

只有到了幼儿期,儿童的无意想像已高度发展,有意想像也逐渐产生

和发展,这才为游戏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2

.到了幼儿期,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以及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不仅变得更加强烈,而且社

会性交往的需要也变得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

的发展,他们开始呈现表现自己和希

望获得成功的需要,

且期待成人好评与认可的需要也逐渐出现和不断发展。

此时,

如果全承先前的活动

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他们这些需要,而且也难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扬弃先前的活动方式,并以

一种新的更为复杂、高级的活动代替,势在必行。这种活动便是游戏。另外,

幼儿期的儿童,掌握及运

用实物活动的技能和独立性已得到提高,使得他们与成人之间的协同活动关系开始瓦解,社会模仿性

和参与性增强,但角色矛盾强烈,出现了诸多不能立即满足的需要和愿望,最终,这些需要和愿望大

多只有通过各种游戏来实现。于是,游戏不仅产生了,而且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内部需要而产生的,

它的

发生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且游戏是适合并决定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

正如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奠基

人维果茨基所说的那样



游戏是儿童

(

指幼儿期儿童

)

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形式;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变化首先产生于游戏活动。

另外,从幼儿游戏的现实状况来看,游戏能满足他们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

悦。

而愉悦作为心理刺激的强化物,

又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以致于他们在游戏中

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因此,在幼儿的现实生活中,游戏不仅是他们最喜欢、最适合的活动,而且是他

们除生活活动外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

强调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还在于幼儿的其他外部实践活动,无论是生活活动、学习活动,还

是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等等,往往同样具有游戏的性质。

前苏联心理学家埃利科宁和达维多夫

不仅提出了儿童主导活动发展的阶段理论,而且认为儿童活

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此理论,我们应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