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李斯为秦始皇立的功德碑的碑文有几块,分别内容是什么,在哪里作的。感谢。

好了加100分
2024-10-31 07:33: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泰山顶上。

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秦二世东游泰山所刻的碑。秦朝丞相李斯所书。碑文都漫灭(腐蚀)掉了,只剩下九个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详解如下:

李斯秦朝的丞相。他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没出世之前,在故乡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常常带着儿子牵着大黄狗溜着玩,或出上蔡城门到野外去抓兔子。他不甘寂寞,想当官,实施其政治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向秦王献“灭六国”之策,得到秦王赏识。拜为长史,果然做了官。正当李斯要实施政治抱负之时。秦王接受了某皇族“下逐客令”的建议,此时,秦王朝要遣散宫内的一些有学问的人,连李斯本本人也在被遣散之列。在关键时刻,李斯给秦王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折子,力辩论“逐客”的错误,指出:“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李斯又献出“广纳人才”与“广聚资源”之策,以准备统一大业的建议。李斯的这些建议使秦王醒悟。放弃了逐客的主张。李斯也躲过了一劫。秦统一六国后,臭名昭彰的“焚书坑儒”之策也是李斯一手炮制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效仿上古帝王“封禅”活动。东游泰山,命令李斯撰文。在泰山山顶“立石颂秦皇帝德”,宣扬始皇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这就是秦刻石“功德碑”。又过了十年,到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李斯以丞相之职随秦二世胡亥东游泰山,在其父秦始皇的“功德碑”碑体的背面上又刻上“秦二世诏书”仍由李斯撰文,全文为:

黄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千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成功圣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以上碑文共79个字是李斯以小篆体起草的秦二世胡亥的昭文,刻在秦始皇“功德碑”体的背面上。至于,这个诏文是什么意思?

作者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如下:

二世皇帝诏书曰:“此石刻乃始皇帝所为,辞中颂扬的功德也是始皇的功德。如今我承袭了帝位,而原刻石中并没有说明是始皇帝所为,恐怕久远的将来,会被误认为是后代皇帝的所刻。以致造成与始皇帝的功德不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陈德、冒死上言:臣等请求将此诏书刻在石碑上,这样就明白无误。臣等冒死请求。秦二世皇帝批曰:“同意”。

当时,大臣给皇帝上书、或请示汇报(打报告),大臣都必须写出“臣昧死请”的字样,在朝廷里已成为固定的格式,即形成了宫廷八股,大臣们每汇报都有冒死的危险,可见当时宫廷的官是很不容易的。就如李斯这样的丞相也是在秦朝干了一辈子,劳苦功高,也是小心翼翼,诚惶诚恐,胆战心惊,每时每刻都冒死。结果李斯也没逃出一死,死的极惨。甚至连个完尸都没落得。李斯被赵高所诬陷,赵高几经派人假调查李斯罪行,李斯述说冤枉,赵高几经调查实乃走假过场,且屡次隐瞒实情,迷惑秦二世。最后皇帝秦二世胡亥派专人实际调查,此时李斯认为世间太黑暗,赵构一手遮天,失去了洗刷清白的信心,李斯采取消极态度。自感说真话也无希望,索性消极地大说假话,胡乱说自己有罪。秦二世一看,李斯认可自己罪恶。就把赵构对李斯的诬陷信以为真。以腰斩罪把李斯处死于咸阳城外。

腰斩一种残酷的刑罚。要在犯人的腰处斩断,人体一截两段。残酷以极。

李斯临刑前同他一起服刑的身边儿子说:

“我们还能牵着大黄狗出上蔡的城门去抓兔子吗?!”。

表现李斯对自由生活的留恋,李斯的下场是多么酸楚,又是多么富有生死离别的人性情味啊。

李斯实际是一位学者,在中国汉字书体的进化上是有创造的,小篆体的创造,李斯是有贡献的。

在政治上李斯主张中华统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国。如果没有李斯的建议,今日的中国这块土地上会成为乱作一团若干个小国。

李斯也有他的错误,焚书坑儒就是他的主张,他没想到,李斯他本人也是个儒。不也被坑了吗!

这里不说李斯的功与过,不说他的是与非了。只说李斯一生的下场的悲惨情景吧。

这里也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参与政治、参与管理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无奈与脆弱。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蔡门黄犬”的典故的故事来源。

这种残酷的刑罚,以及危险的宫廷行文格式,直到西汉王莽时期才改变过来。宫廷行文格式把“昧死”二字改为“稽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