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人物,每一位都有各自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或悲或喜,彼此交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该体系使得西游记这本书被后人解读了400多年,依旧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观音为何专给唐僧找三个犯过错的徒弟呢,其原因很简单意了。
齐天大圣之孙悟空篇,其授业恩师菩提老祖,学到了是一身的本领。
“孙悟空”是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中最经典的角色,精通七十二变,用如意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保护他想保护的人。观音之所以找孙悟空保护唐山西天取经,
一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将功补过。其二,又是因为孙悟空有勇有谋,可以说是智勇双全的奇才,西天取经路上少不了这样的指挥者。
观音临走时还要送给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其实是让悟空更周全的保住团队。
那么为什么会选中这个八戒呢?
首先看一下猪八戒出场时的描述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手执钉钯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游记中猪八戒曾经说过,在成为天蓬元帅之前,他只是一个凡人,有一天他遇到一个神仙,给他一颗九转大还丹,他吃了就飞升上天了,玉帝亲自迎接,让他总管水军,当了天蓬元帅,还赐他一个宝物——九齿钉耙,这个耙子是太上老君亲自练的,不同于一般武器,相当厉害!
老猪的前身就是天蓬元帅,是带兵打战的人啊,能爬到元帅这个位置的人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在天庭上有关系,实力也是不容小觑。以及有大局观,虽然说投成猪胎,可本领并未减少。取经之路合适人选,必备之一。
沙僧,这个人物比较有争议性,小编看到有不少的网友表示这个人物是天庭派来监视的。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呢?
沙僧在整个取经团队中戏份并不如孙悟空和唐僧,也不如猪八戒,甚至连小白龙都不如。虽说在取经团队上没牌面,可沙僧在天庭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沙悟净能成为玉帝的卷帘大将,也就是玉帝面前的带刀侍卫,心腹红人,肯定有他的本事和能力,不然怎么会被玉帝看中呢?
据网友们分析,沙僧不小心打碎个玻璃杯子就被罚下界为妖,这怎么可能?玉皇大帝是那么小气的人吗?天宫什么奇珍异宝没有,怎么会在乎一个玻璃杯?
有人说,这是个苦肉计,就像周瑜打黄盖一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沙僧真实身份是玉皇大帝的卧底,玉皇大帝为何对唐僧行踪了如指掌?现在明白了吧!
所以说,不管是悟空、八戒,还是沙僧,三人身上都很不干净,都有前科,在服刑期间被观音相中了,让他们辅佐唐僧西天取经,将功赎罪。
说了这么多,观音为何选择他们四个呢?
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他们四个加上白龙马分别代表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孙悟空在八卦炉里面炼过,代表着金;猪八戒原著中说他是木母,代表着木;沙僧是从土里出来的,代表着土;唐僧太水了,代表着水;白龙马是龙,龙能喷火,所以他代表着火。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们在世间沉沦漂浮,总是想让自己握住的东西再多一点,自己再变得好一点,总是想着当初的自己如果更加努力现在是不是就是不同的结局。凡事有因皆有果,忘不掉从前,戒不掉心中的执念,只能带着遗憾和后悔,甚至止步不前。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一路走来,难免沾染世间的戾气,难免有不平和怨恨,这所有的一切执念总结起来便是“贪嗔痴”。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如来佛祖为其精心挑选的三个徒弟,就分别对应了这三个字,他们经历过世间的种种磨难,终于化解内心的执念,参破佛学大道,修得内心宁静,也通过这三个人一路的成长告诫世人如何剔除杂念,化解三毒,还内心一片清净。
悟空之“嗔”
《说文解字》中曾言:“嗔,盛气也。”意思就是生气,对人不满,对事有怨,怀着仇恨之心和愤怒之心看待一切。
孙悟空是一只受天地滋养而产生的灵猴,颇有慧根的他拜师后没多久就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一路顺风顺水的他没有过多的尝过挫折和磨难,因此心性不坚定,恃才傲物,游戏人间,毫无顾忌。
因此容易生气和愤怒,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经教化,便没有是非曲直的观念,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来,不管是上天入地抢夺东海宝贝,还是大闹阴曹地府,擅自篡改生死簿,他始终都没有悔改的迹象。
直到建立花果山,和自己的猴子猴孙们自称“齐天大圣”,终于让玉帝坐不住了,但是见多识广的玉帝也没有把一只小小的灵猴放在眼里,只安排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安分些便算了。
然而心高气傲的孙悟空哪里能受这份委屈,在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他大闹天空,搅它个天翻地覆,甚至说出了“玉帝老儿,你们有什么招法尽管使出来吧”,他才不管什么后果,自己先把气出了才是正经道理。
然而孙猴子再厉害,也逃不过如来佛祖的手心,这一镇压,就是500年。500年的时间,孙悟空看着一个只会在牛背上懵懂吹笛的小童,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只能借着拐杖才能踉踉跄跄走路的白发老人,冲动易怒,不顾他人的性格也渐渐被磨了下去,学会了感恩和思考。
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唐僧将孙悟空从五指山下解救出来,赐号“行者”,孙悟空心甘情愿的带上给他禁锢和限制的紧箍咒,甘心舍弃自己的自由而跟随将他救出的唐僧。
即使前路有很多未知的艰难,他也能勇往直前,做师傅最忠诚的大徒弟。“嗔”于孙悟空,已经在众多磨炼和唐僧的感化下消失。
八戒之“贪”
猪八戒在是兄弟三人中是唯一的喜剧角色,他贪财好色,心志不坚定,受不得苦,吃不了累,一心只想那繁荣富贵的日子,想着娶一个美娇娘便足矣,这正好对应了“贪”这一字。
想那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掌管天庭的八万水兵,风流倜傥,好不威风,职位不知道比那弼马温要高了多少,然而贪心不足蛇吞象。
猪八戒没有凭借事业上的成功去追求别人,反而醉酒之后调戏嫦娥仙子,一个在掌管着天庭安全的大元帅,竟然被一杯酒就惹得失了分寸,如何能让玉帝相信,让其他神仙信服。
盛怒之下的玉帝对八戒的惩罚也很严厉,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不仅对八戒“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还将猪八戒打入畜生道,只留一魂,投了猪胎。
下凡之后的猪八戒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不仅贪恋口腹之欲,还一心垂涎高秀娥的美貌,中巧取未果,只能靠豪夺,一个堂堂正正的神仙,却自甘堕落成了黑风山的老妖,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在于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猪八戒也是心智最不坚定的一个,不仅见到美女就无法走路,还一遇到苦难就想回高老庄去过好日子。
“贪”字在八戒的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又何尝不在你我身上呢?八戒身上的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只想靠着小聪明便图谋大事业的心,恐怕在每个人身上都曾有过吧。
好在八戒虽自身有很多缺点,但他的身边有一只包容他的师傅和督促他进步的师兄师弟,有了良师益友的熏陶,八戒即使再有百般的心思,也克服下去,终于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沙僧之“痴”
沙僧在三个徒弟中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没有鲜明的角色特征,留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只会挑担的苦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沙僧也曾是天庭的要职人员,护佑玉帝的安全,然而只因失手打碎了一个小小的琉璃盏,便被贬下凡,之前所有的功劳苦劳全部付之东流,所有的功绩也全部被抹杀。
他内心愤愤不平,委屈至极,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听候观音菩萨的话,等待唐僧将他解救,重新回到天庭,他的内心有着不同寻常的执念,这也就是“痴”。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沙僧痴等一人,痴忆辉煌,可以说,沙僧在遇到唐僧之前是没有想过未来和前途的,他所怀念的一直就是天庭的生活,遇到唐僧之后,他才对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和动力,他也是三兄弟中佛心最坚定的一个。
檀烧在《婆娑》中提到:“佛说一切皆是痴念,放下也是缘。”取经之路,是三个人不断修炼自己,消灭三毒,成为更好的人的过程没有繁复的要求,没有莫须有的规则,有的只是内心的打磨,虽然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最后到西天,三个人的性格都没有变。
一路成长,一路感恩,苦难磨圆了棱角,磨走了虚妄,但是没有磨灭自身的个性,到最后,他们还是他们,不同的是,他们都与曾经的自己和解,都与过去的荣耀和苦难说谢谢。
《西游记》所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感化和救赎的过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神仙,也和普通人一样逃不开贪嗔痴三毒,但是神仙之所以是神仙,是因为他们能够克服缺点,在经历种种磨难与不公之后,仍然有纯净的赤子之心,看淡世间的一切,消灭了内心的业障,才懂佛祖拈花一笑的境界。
孙悟空自立山头时与妖为伍,性情暴虐,后更是不顾后果大开杀戒,之后更是因自尊大闹天宫,这属于三毒“嗔”。猪悟能贪图口腹之欲,在诱惑当前之时难以把控自己,定力最差,每次考验之下都是他好逸恶劳,是故事中独特的喜剧人物,他对应“贪”。而沙悟净天生娇憨,犯错之后被贬下界内心不忿,经菩萨指点后常驻流沙河,拦截过往行人,心中执念一直未能消散,他对应的是“痴”。三人合起来寓意是“贪嗔痴”。
大师兄孙悟空杀戮心太重,犯了佛教三毒中的“嗔”,而二师兄猪八戒是个好吃懒做之徒,对美色没啥抵抗力,连女妖怪都分不清还要调戏人家,犯了佛教中的“贪”,三师弟沙僧原先是卷帘大将,因为打翻了玉帝的琉璃盏就被贬下凡,心有不甘所以聚在流沙河拦截路人,犯了佛教中的“痴”。所以他们合起来寓意是戒“贪、嗔、痴”
三个人犯了天条才会下凡去保护唐僧取经赎罪,孙悟空性情暴虐,犯嗔毒、猪八戒调戏嫦娥,犯了贪毒、沙僧对打饭琉璃盏被贬痴念很深,犯了痴毒,合起来“贪嗔痴”寓意人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