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在酒桌上推杯换盏时,如果不会喝酒,或者实在是不胜酒力的时候,一定会有诸如此类的一句话:“我实在是不会喝酒(不能再喝了),就让我以茶代酒,敬大家一杯。”在中国,以茶代酒可算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一个词了。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问题,为什么茶可以代替酒呢?最最开始的时候,是谁第一个这样做的呢?今天呀,诸位看官就和小约一起揭开尘封的历史面纱,看一看以茶代酒是如何诞生的吧。
时间要拉回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时候,吴国孙权病逝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孙亮。可以他并没有守住自己的位置,宫变之后,他的哥哥孙休当了皇帝。孙休上位当了六年的皇帝,又病逝了,临终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还特意立了两名“顾命大臣”,分别是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但由于识人不清,这两名“顾命大臣”非但没有辅佐太子登基,还以“太子年纪太小”为由,改成景帝孙休的侄儿孙皓当了皇帝。可惜呀,虽然辅佐新帝登基了,但这个新帝可不是什么好人,不到三个月,濮阳兴和张布便被孙皓找借口处死了。
在他的大臣里面,有一个人叫韦曜,是孙皓父亲的老师。因此,孙皓对韦曜非常照顾,韦曜的酒量并不好,喝不完七升,这个时候,孙皓就会悄悄给他上茶,“以茶代酒”,既全了皇帝的面子,又能够确保韦曜不会在酒宴上太过难堪。可惜韦曜是个正直的人,他并不觉得自己这样被优待就是好事,常常告诫、指责孙皓。不久后就被孙皓厌弃,最后处死。
新上位的这位皇帝孙皓是个实实在在的酒鬼,而且他喝酒还有个很让人头疼的规矩:只要是他的宴饮,管你会不会喝,必须要喝完七升。诸位看官,你们说这是人干事儿吗?孙皓就非要这么干。
在孙皓执政的20多年里,除了留下了沉溺酒色,昏庸暴虐的的昏君名号之外,也就只剩下“以茶代酒”这个典故,令人唏嘘。
茶之雅趣,你知道“以茶代酒”的典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