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什么?早期有性善说(孟子),性恶说(荀子),性本无知无欲说(老子)。这个源远流长众说纷纭不一而是的问题,争论几千年了。
一向认为凡牵涉到人性的问题太复杂、太深奥,日常所见的善与恶的变幻又太迷离、太茫然,故而从未费心深究过。
因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虐俘事件,耳濡目染了一些惨不忍睹的图文照片和报道,人的本性问题倏地缠绕心头,挥之不散了。联想到日军侵华时,也是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视我国民众的性命牲畜都不如。在多起近乎疯狂的屠杀中,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被开膛破肚、作细菌试验的生物,甚至是新兵练习刺杀的标本,其行为比野兽还野蛮,比魔鬼还凶残!瞧那些施暴者,杀人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还以此为乐。禁不住质疑连连:人与人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某些人为何如此凶残?即便怀有深仇大恨,何不一枪了结?令他人遭受生不如死痛苦,同为肉长的心,怎能就安宁了呢?
带着种种不可思议的疑惑,从而思考起关于人的本性问题。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按此假定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譬如生存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结交朋友好坏,或某一瞬间控制能力的偏差,方才表露出不同的善恶。人的性格原本就是多重性的,有阳光面,也有阴暗侧。正常情况下,理智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古语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诠释为人的性格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而另一种说法: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界里的弱肉强食、乱伦、生存竞争的基因尚残留在细胞里。意指人身上留有动物的本性潜伏其内,一旦生存条件重返险恶环境,恶的本性即会显露无遗,求生的本能将导致向恶方向发展。如此,人性本是恶的。
那么是否残忍者体内的动物性能比例比一般人高?故此引发的兽性亦强?
综观相熟之人,即便一母所生,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且在同一环境成长,接受一样教育,吃相同食物,却仍然产生彼此相差甚远的性格。若此译意,人之本性乃先天而生?
现实中人性善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横行霸道,作恶多端的恶人,一旦被法律制裁时,绝大部分悔之莫及,谆谆告诫千万别步入他的后尘。此时的人性发生了逆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当恶的本性不能再为个体谋取利益,恶被摒弃从而呈现善的一面了。
参照某哲学家分析,把人性分为三层: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第二层:社会性,善恶交错;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人性中有百分之九十偏向恶,百分之十偏向善。
细忖生活中能觉察的人的本性,实质是善恶并存与交织的统一。善与恶互相渗透着。仿佛没有单一的至善或至恶之人。所谓的善和恶仅仅相对而言的,受时间、地点、道德评判标准等条件制约。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善时恶。显而易见的是在集体时可行善,独处时生恶;有人监督时善,失去控制时恶;身强力壮血气方刚时易恶,体弱衰老时从善。
或许人类已使自己远离了自然,于是本性愈来愈模糊不清了。科学进步,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背后却藏匿着厚重的沉郁与发泄的欲望。如此,恶仅为一种内心显露的表象而已。
抑或善与恶是这个世界的原有之分,它不光指人而言,世间万物都有善恶。行善或行恶均由外界所决定。
……
以上的种种困惑曾与朋友们讨论过,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叙己思,没有统一答案。而我通过较长久的思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甭管人的本性善恶,关键如何去选择和树立的问题。诚如一位朋友所归纳:人性,乃是处于动物性与神性之间的介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以及向神性的靠拢,人距离动物越远就越文明,亦能越从善。
如此,在远离原始社会、置身二十一世纪的物质文明的时代,为了让精神也文明些,我们应存有起码的同情心,建树人与人之间少些冷漠,多些热情的理念。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给弱者一些希望与温暖。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辨。不是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之说吗?若社会上多了宽容,少了不满,就会遏止和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说白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想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宁,给下一代做个言传身教的榜样,应该把从善如流作为做人的准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