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是与中秋节相关的神话传说,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代,当时的人们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残酷的制度,纷纷起义抗元。
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传说起源于民间,这也起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想象创造了这样的神话传说。那时候的人们对地球充满着好奇,总以为天上有神仙的存在,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也有伐树的吴刚。
而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以“送月饼”躲过了搜查,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俩个神话传说都与中秋节相关,而中秋节吃月饼的的习俗又盛行于元朝,这样看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都与朱元璋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嫦娥奔月》,无疑是普及程度最高的版本。传说后羿射日有功,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愿独自升天成仙,便将仙药交于爱妻嫦娥(本来叫姮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成了嫦娥,又作常娥)保管。
后羿的徒弟逢蒙知道后,一心想把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逢蒙趁后羿外出之机,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愿仙药落入逢蒙之手,情急之下自己吞下了仙药。嫦娥吃了仙药后,身子飘然而起,飞向天空。因不舍后羿,嫦娥落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伤心不已,于是每年八月十五在院子里摆上美食,祝福月亮上的嫦娥,由此形成了中秋拜月的风俗。
这个版本的奔月故事,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课文基本上遵循了原来的故事情节。故事中的嫦娥,显然是一位美丽善良、有情有义的女子。
“月精”即月亮,按照科学的说法,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的引力非常小,所以月亮上根除了蟾蜍和月亮,嫦娥奔月的神话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就是桂树。
《说文解字》中记载:桂,百药之长。而最早提到桂树与仙道有关的是曹植的《桂之树行》,在这首诗里,曹植将桂树与神仙论道联系了起来:本不可能有嫦娥,但在古人的眼里,月亮因阴晴圆缺周而复始而被视为永生的象征,嫦娥奔月其实就是一个追求永生的神话。
“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上有栖鸾。下有盘螭。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乘蹻万里之外。去留随意所欲存。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
到了唐代,嫦娥奔月的故事里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吴刚。吴刚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从而被贬到月宫砍伐桂树。月宫的桂树,高500丈,因具有神奇的“自愈”功能而永生不死,吴刚只能日一日的砍下去。
正式八月十五号哪天晚上用的月饼穿的纸条,才有了今后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