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表面温度才6000度,为什么日冕层温度会高达200万度?

2025-04-16 18:03: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日冕层位于太阳的最外层,温度可以达到100万℃,但那只是少许带电粒子辐射的能量,整体上太阳外表面辐射能量却并没有那么强烈,使温度在6000℃左右。

对于太阳的结构,我们平常描绘的太阳,是太阳色球层的边界;在色球层之上,还存在日冕层,日冕层需要在日全食时,或者利用日冕仪才能看到。日冕层的厚度有几个太阳半径,其中内冕层延伸到2.3倍太阳半径,大于2.3倍太阳半径的日冕层称之为外冕;日冕层的温度高达150~200万度,粒子密度约10^15每立方米。

日冕层是太阳的最外层结构,是由太阳喷射的高能带电粒子和电子组成,是形成太阳风的主要部分,平均温度6000℃左右;向内一层是色球层,磁场强烈,也因为磁场的不均衡,太阳耀斑发生于这一层,耀斑是太阳剧烈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将局部瞬间快速加热,因此这一层温度从4-5000℃到几万℃;


再向内一层是光球层,表面布满米粒组织,太阳黑子产生于这一层,太阳黑子是磁场聚集的地方,黑子出现时温度会从6000℃降低到4000℃左右;最内层是日核,是太阳进行核聚变的区域,温度可达1500万℃。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太阳表面(色球层边界)温度才5500℃,但是更远处的日冕层温度却高达100多万度,这明显违背热力学定律,那么一定存在一种非热力学机制,来给日冕层加热。


事实上,关于日冕的高温起源机制目前还未完全弄清楚,这被称为日冕加热问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的太阳表面传播到高温的日冕中,日冕的能量来源应该是一种非热力学过程。

迄今为止,关于日冕加热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有两个理论被认为最有可能,它们分别是波动加热和纳米耀斑(或者叫磁重联)理论。波动加热理论认为太阳对流层中的湍流运动对扭转阿尔芬波(Alfven波,又称“磁流体动力波”,是磁化等离子体内沿磁场方向传播的特殊低频电磁波)有激发作用,当被激发的扭转阿尔芬波沿着磁通管向上传播到达日冕时,其携带的能量就可以加热日冕。那么是什么样的机制导致了太阳内部的这一现象,至今仍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回答(2):

日冕层位于太阳的最外层,温度可以达到100万℃,但那只是少许带电粒子辐射的能量,整体上太阳外表面辐射能量却并没有那么强烈,使温度在6000℃左右

回答(3):

但那只是少许带电粒子辐射的能量,整体上太阳外表面辐射能量却并没有那么强烈,使温度在6000℃左右

回答(4):

因为发生的爆炸更加的剧烈,而且温度也会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