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烺光与国民性研究

2025-04-13 06:12: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许烺光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文中,以心理人类学为基础,将在中国与在美国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式的对比。书中注重对人类的自身、人类所处的社会、各国的价值观等进行详尽描述,并得出美国人较为自我,而中国人则是生活在群体情境之中的结论。本文将对许烺光的《中国人与美国人》进行分析,并将许烺光先生的心理人类学理论放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进行思考。
在谈到关于国民文化心理研究方面的书籍,《菊与刀》可能会是大家心里的第一时间所能想到的。书中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中所存在的矛盾实质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如喜新却守旧、服从却叛逆等现象。
而《中国人与美国人》也是基于国民文化心理研究的书籍,书的作者是许烺光。许烺光先生是中国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学成之后回国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工作,后来到美国担任教师,甚至是美国人类学协会的主席。不论是中国东方文化,还是西方社会的文化都对许烺光先生影响很大,这样复杂的边缘人身份,才最终促成这本书的出现。
书中涉及的主题较为宏大,是讨论中美两个国家的国民性格。将作者在书中体现的观点总结一下,就是中美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环境,也孕育了截然不同的国民性格。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几乎达到了极点,而在中国生活的个体认为在群体之中较为重要。
书中许烺光在分析美国的国民性格时,从宏观与微观的两个视角来讨论美国个人主义所带来的结果。在书中既有美国的国家制度、法律、外交以及美国民众如何看待现实世界等方面,也有美国的家庭关系、青老年生活与犯罪率等行为。并将中国人与美国人放在一起进行横向的对比。
许烺光先生在探讨过程中,发现美国社会与美国人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信任与缺乏安全的气息。这一现象来源于美国人的生活依靠自身或是整个家庭只依赖核心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美国人没有一个重心,它要远胜过人类自身与家庭的核心成员,它是与其他家庭、与社会、甚至是与历史是相互连接的。美国人没有这个重心,才造成不安全感、缺乏信赖以及幸福感。也正是这种不安全的感受,才导致美国人每时每刻都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包括孩子之间要相互比较谁更机智,更有力量,更受大人喜爱,白色人种要证明黑色人种不如自己的人种优秀等等。
许烺光先生在对比中美国家的文化心理之后,在书中也有表现自己的观点。如书中提到孔孟、老庄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与处世之道都不能帮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或是免去饥寒疾病之苦。同理可得,西方学者如毕达哥拉斯、爱迪生、康德、黑格尔等也无法帮助大部分的美国人逃脱对人类自身的恐惧感。中国人民也在近代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才懂得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已经无法支撑中国立足于世界之中。
一.许烺光的心理学思想和该学科的后续发展
许烺光先生作为心理人类学的创建者,为了与之前的学说有所不同。他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许多之前不曾使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首先,许烺光先生的心理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个人类群体,是一种整体的观察法。研究中注重个体的人类心理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其次,将大型文明社会进行相互对比与剖析。他在不同大型文明的对比中来观察不同文明的人类所表现的行为差异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最开始的时候,许烺光先生将中美两个国家作为典型例子,在后面又增加了印度与日本作为补充。
在其学术思想中可以很轻易地察觉到反西方中心论的特征,那些在海外的中国或是印度等东方社会的人,大部分都是将自身的研究方向放在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本文化领域。这些学者有的是给西方学者提供中国的原始资料,有的是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对中国现象进行解释。而许烺光先生是以中国的研究角度来观察文明社会,且有自身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
许烺光的心理人类学中有着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观点,那就是情境中心论。它不是简单的心理学中国化的结果,而是基于许烺光先生长时间的实践与反复验证所得出来的结果。并且这一成果对国内与国外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通常被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作为研究中国人心理和行为动作的基本观察方法。
用于研究中国人的情境中心论是相对于研究解释美国人的个体中心论而言的。在许烺光先生的观点中,处于不同文明之中的个体寻求安全感的方式往往也会形成固定的社会行为。好比中国人就比较关注在群体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中国人大多都喜欢在人际交往之中寻求一些安全或是信任感。而且中国人对社会群体环境方面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之中。并且在许烺光先生的心理学基础上加入人类学帮助调整观察角度,把学术中的分析目标聚集在个体在群体之中的一些日常表现与行为上,如个体的教育素养、政治观念与行为、宗教观念与行为,还有个体在音乐、美术、文学的表现与内容。许烺光先生特别注重文学、美术与音乐方面,并将这些当做不同文明的微观模型来进行研究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的表现、心理与行为等。通常情况,这类的研究都是较为通俗的容易读懂的一些人类学方面解读。其内容材料也是来自平常普通生活,再加以理论转变,让此类研究的结果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就是为什么许烺光的心理人类学这么受欢迎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情境中心论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角度或是观念,并不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在许烺光的心理人类学中这一核心观点却得到普遍运用,也说明理论体系内部的严密性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理论观点的影响力,而在于这个理论观点能不能合理科学地阐述实际上个体在所处环境中的行为。这是给予后来的学者组建一个阐述中国心理与实际动作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启示。
这也是在第二次世界战争之后,国民性方面的研究在遇到了方法论方面问题时,许烺光所给出的答案。之前的人类学家只是研究原始社会,研究方法只有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但是这些方法无法作为研究大规模的文化的方法论,如中国、美国、日本这些复杂的社会文明就需要从心理方面,来解答个体行为原因。当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大行其道,大家都非常注重幼年时期对人类的心理与细微的影响,还有以心理变态的角度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变态的结论。正是由于许烺光先生在世界国民性研究处于低谷时期,坚持不懈地探索才有了今天心理人类学的繁荣。

二.总结
许烺光在他的心理人类学中,用自己开发的新理论观点去比较多个不同的大型文明,由此得出让人信服的结果。采用了社会与文明的组成单位—人类的个体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其自身的原因的。人类个体是各类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是一种对复杂社会的研究方式。许烺光先生从宏观的社会与文化去分析解释微观的文明个体—人,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美国、印度与日本各个不同形态、不同内容的文明进行比较。此时人们才能够真正了解或是理解不同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伟菊《许烺光的思想来源和学术史浅探》,2017
[2] 尚会鹏《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2006
[3] 尹继武《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心理文化学路径——评《心理文化学_许烺光学说的研究与应用》》,2012
[4]吕小康《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建构路径与未来导向》,2016
[5]梁宇《论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动力问题——从《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谈起》,2013
[6]戴素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一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心理人类学探讨》,2014
[7]游国龙《国民性研究与心理人类学创始人许烺光》,2013
[8]王晓莉《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2011

回答(2):

回答(3):

日本。
日本人和平时期如菊,似乎安静而美丽,战争时期如刀,嗜血而疯狂。
这是美国在战后对日本进行研究时,得出来的结论。二战前,日本被认为是文明国家,美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好的,日本人很谦虚,有礼貌,动不动就道歉。
可战争中,居然出现吃美国飞行员这种恐怖的事情,美国很好奇,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