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损害污染源筛选特征因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筛选:
1. 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硫化物等,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危害,有些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2. 有害微生物:土壤及地下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有害微生物会影响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甚至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3. 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总悬浮物、氨氮、总磷、重金属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质量,比如气候变暖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及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扩散。
5.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影响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质量,比如农业用地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以上就是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损害污染源筛选特征因子的主要方面,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和检测,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针对建设用地来说,规定了常规45项检测项目和其他40项选测项目,详情可参考《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针对农用地而言,其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损害污染源监测因子可参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与管制项目》(GB 15618-2018)中所列项目
依据污染特征选取,基本项目45项,其他项目40项。
针对《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的疑问:请问:
(1)土壤现状调查布点是否需要满足污染场地调查规范要求;
(2)根据《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中所列项目为初步调查阶段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的必测项目;土壤现状调查监测因子是否需要满足上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