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块自新太古代(2500Ma)形成统一基底后,自古元古代始就有以嵩山群、凤阳群、滹沱群等为代表的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及以辽河群为代表的火山碎屑岩建造的盖层地层系列,并不整合于变质基底之上。中元古代在华北地块南缘,主要以裂陷火山盆地的熊耳群为代表的火山建造,其上为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的高山河群、官道口群、汝阳群、五佛山群等。新元古代至早奥陶世,主要为一套碳酸岩盐建造为主,其间在南华纪、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之间、晚寒武世与早奥陶世间有几次大的沉积间断,并出现以罗圈组(原划属晚震旦世,现应为南华纪)为代表的冰成沉积。早中奥陶世后,华北地块一直处于稳定抬升,遭受剥蚀阶段,晚石炭纪始到早三叠世末,局部至晚三叠世发育以陆相盆地为主的陆源碎屑与含煤沉积。早侏罗世开始为陆相沉积。这些特征与大别造山带内组成及演化有很大差别。
扬子地块自古元古代末(1600Ma)前形成变质基底,中元古代扬子地块内出现强烈分化,在其西北缘(神农架地区)出现以裂解凹陷盆地的沉积型碳酸盐岩建造(神农架群),以富含叠层石为标志,可与华北地块内中元古代地层对比,在其南缘形成裂解的次洋盆型火山-沉积建造(冷家溪群、双桥山群、溪口群等)以出现变基性熔岩为标志,且变形十分强烈,形成典型的“江南式”晋宁期造山带。新元古代至中三叠世末,出现多套(青白口纪、南华纪至志留纪地层序列,晚泥盆世—中三叠世末地层序列)以碳酸盐岩及陆源碎屑岩层组成的盖层地层序列,其中以南华纪冰碛层、震旦纪磷矿层、寒武纪底部含钒、铀石煤层为代表。在中元古代末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晋宁运动或称四堡运动)使青白口纪以后的盖层系统强烈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地层之上。在青白口纪末与南华纪初(雪峰运动)、志留纪与泥盆纪间(加里东运动)、石炭纪初(海西运动)均有几次地壳抬升造成相应的地层缺失和间断,但均未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直至中三叠世末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形成褶皱带,从而结束以海相沉积为主的历史。上述地层序列与演化历史,与大别造山带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也有差异。一致性是:①新元古代早期的强烈火山活动,以出现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为代表及稳定的台地相—盆地相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建造;②震旦纪出现含磷地层,早寒武纪底部出现含钒、铀高炭质页岩;③相应地段有几次大的沉积间断。差异性是:①在大别山腹地内部,缺失南华纪冰成层及下部陆源碎屑岩沉积,相当于青白口系、南华系的底部地层与下伏岩层尚未发现肯定的不整合面;②震旦纪及以后的岩性组合,特别是北淮阳地区佛子岭群为代表的类复理石建造,有一定的差异。综上所述,大别造山带内地层序列与扬子地块具有很大相似性,而与华北地块内地层序列有较大差异性,特别是新元古代火山岩、南华纪冰成层的对比,以及扬子型震旦纪(陡山沱—灯影期)沉积,未越过南、北秦岭界线及北淮阳地区北部,抵达华北地块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