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看起来也跟其他水乡没有什么不同之处,除了这里诞生过那位著名的富豪——沈万三。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当时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一来二去外号就流传了开来,他的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人(一说是元朝人),从明代开始,他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嘉靖年间,有一个人花了两万三千两银子买得吏部考功司主事,当时人称之为“沈万三官”。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有一句话:“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沈万三究竟有多少财富?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要修筑城墙,沈万三出了三分之一的钱。后来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沈万三说愿意出银子。朱元璋说: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万三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每军犒金一两!
而他这富可敌国的财富从何而来,也是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流传最广的传说是“聚宝盆说”。说是曾经沈万三救下了百余只青蛙,然后青蛙报恩,让沈万三得到了一只瓦盆。一次,沈万三之妻不慎掉入一支银钗,谁想立刻变成满盆银钗。再用银子一试也是如此,沈万三因此发家。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草媒君翻查资料,真正比较可信的发家之道,大概是以下这些:
躬耕发家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他的父亲沈祐在此时迁往周庄。沈家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集佃户、出租田地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主持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事实上,沈家趁着元末明初的乱世之际,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加以改良,并兴修水利,遂拥有了良田数千顷。站稳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步。
继承遗产
《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也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当时汾湖的陆氏富甲江南,可惜没有后人,于是就便宜了娶陆氏之女为妻的沈万三。从陆家的商业致富中沈万三得到了更大的启示:做生意,比务农和放贷都赚钱。
经商致富
元朝时海运发达,外贸畅通,来中国贸易的外国人不少。另一方面,江南经济发达,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也变成“售粮大户”。
富起来的沈万三转而“通番”,将当地产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外贸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沈万三迅速致富并不奇怪。孔迩在《云焦馆纪谈》中写道,沈万三成为海商,来往于徽州、池州(今贵池)、太平府(今当涂)、常州之间,辗转贸易,获金数百万,所以显富。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由此可见,沈万三的财富起于“农”,而繁于“商”,是一个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
沈万三对他人总结过自己的四条成功之道:
第一勤劳。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正所谓力不到不为财。
第二诚信。和人做生意不是一次性的,杀鸡而后取卵,乃自绝门路。
第三智慧。做一个生意人,要大智大勇,独具慧眼。清楚的知道每一件货物,最贱和最贵的价位在哪里。
第四机遇,就是运气。如果前面的三样都做足了,只要一点点的运气就能够赚钱了。
关于沈万三最后的结局,在《明史》记载是被朱元璋流放致死,这种说法虽不可信,但他因财获罪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传说刘伯温曾经送给沈万三一张膏药提示他说:这经商要靠头脑,靠实力,要靠心术。你看这一方药膏,这外面的白纸是方的,中间的药膏即黑又圆。天圆地方,黑白分明。当这托纸是十成的时候,中间的药膏是七成八分半,这就是成本。而周围的白纸是两成一分半,那就是利润。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有黑心之嫌哪。
这固然只是传说,但我们也能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度”。在做生意的同时,也当考虑合法、合理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