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2024-11-01 15:21: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中反映了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扩展资料:

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回答(2):

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们为了“辟邪降幅”、除旧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钉在门板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春联。在宋代,人们将桃木换成了纸;而在明代,被最终定名为“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传说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偏据西南一隅的后蜀国君孟昶,依旧是日日欢宴,夜夜笙歌。转眼间一年将尽,到了公元964年的除夕,又是张灯结彩悬桃符迎新春了,孟昶雅兴不减,命学士辛寅逊等人撰句。

“桃符”是古时习俗,每到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在门旁悬挂桃符,以为能驱邪逐鬼。但过去的桃符是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或画二神像。只是到了后蜀,孟昶别出心裁,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的联语。

待辛寅逊等人把写好的桃符呈送上来,孟昶一一看了,摇头不止。原来孟昶嫌他们作的联句不工,没有表达出他的心思。这孟昶虽然说凭借天时地利在这天府之国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但他才具平常,缺乏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又像李后主、宋徽宗等亡国之君一样,喜欢舞文弄墨,颇负文名。

此刻他心血来潮,文思汹涌,既然手下这些无用的学士们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桃符,何不趁机显露一番自己的才华呢?

于是他摇动着他笨重的身体,略一思索,出口成章,挥笔在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门上。望着自己的杰作,他洋洋自得,踌躇满志,陶醉在歌舞升平的欢乐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符

回答(3):

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 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 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对联。

回答(4):

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里面的对仗句子,书法石刻是唐大历年间,著名学者和高僧大颠和尚的题联: 一柱擎天千古壮; 独瓶挂壁万年春。 联旁有柱和瓶的浮雕。据史料记载.、﹁唐大历初年,西岩寺大颠师游东山并题联﹂。唐大历初年即公元七六六年,距今一千二百二十多年。
孟昶的说法可以论述为“门联”的开端。

回答(5):

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士辛 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公认我国最早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