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谓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

2025-04-13 12:17:4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60323/n242440555.shtml

回答(2):

因为孩子和父母待的时间如此之长,以至于父母完全能够在孩子的心理内部创造出一种稳定的代言人,心理学上称之为父母的客体意象。换句话说,父母说,孩子的那部分听。
问题在于,17岁、18岁,这个时期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以往,代言人肯定为孩子的其他心理部分创造了许多不快,这些不快只是一种纯心理能量的形式,被隔绝在某些个部分里。典型的来讲,青春期的孩子会把代言人的角色与父母互换,自己成了代言人,父母成了原本自己内心中被代言人所扩散的部分。那么现在好戏来了,如果,代言人的形象是好的,那么“现在”,孩子对父母的挑剔就会少一点,顺从就会多一点。这是一种挺原始的观点。
另一种观点在前半段是一样的,但是,青春期之后,孩子会把他内心里任意两个一组的部分应用到其他人和自己的关系里。譬如,一个懦弱畏惧的部分会衍生出另一个强硬欺压的部分。这种情况里,显然一个人长大成人后,他变得心理上更自由了,单一代言人发号施力的单调局面,会被自然的取代,人取得对现实的更多解读角度,代表可以获得更自由的驱动自己的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不是对付自己的父母,而是对自身人格紊乱的控制。所以,表面上父母好像被逆反了,实际上他们只是挨得比较近的倒霉蛋而已,孩子的反复无常被看成了对稳定的亲子关系的一种刻意违抗,实际上青少年没有攻击任何人的世界观,也不想因为没有确立世界观而被人乱扣帽子。
第三种观点比较迥异。在这种观点里,孩子和父母都隶属于家庭,家庭就好比是某个较大的人格,控制着家庭成员对现实的感觉。一个“爸爸”如果是自己一个人,他不会那么悲惨,但是加上他那成绩总是不及格的孩子,“爸爸”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灰暗。反过来对于那个孩子,效果也是如此。在这种家庭系统的观点里,父母只是从原本家庭系统中逃脱出来的大一点的孩子,为了对抗原本系统中对身心形式的束缚,而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孩子的逆反只是表面上的,暗地里,一个孩子别无选择地去依从家庭人格,如果父母寻求病态脆弱的感受,孩子的内心也只会对病态脆弱的事物发生隐秘的兴趣。一个百般挑剔孩子的父母,其实就是失败于看到生活中的亮点,而一个奋力反击执着于批判父母的孩子,也无法从晦暗的事物上把目光移开。他们在潜意识里是一种同盟的关系。对现实的感受受控于一个统一的家庭人格,那么表面的角色关系并不能反映深层动机的迥异。孩子的真正挣扎是发生在想要摆脱家庭感受现实的方式上,青春期实际上就是孩子认识到自己受困于这种束缚的DINGDING-TIME.

回答(3):

不是的,叛逆期是一直存在,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时期。
在过去这个情况不明显,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时候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讲究道德纲常,在这样的文化里,父母与孩子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若叛逆,那就是大不孝,会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在这样的文化里,孩子的叛逆必然会收敛。
而现在孩子接触了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把自己和父母看成是同一级的,叛逆的情况自然比过去严重。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新文化加大了教育的难度,确实蛮恼火。不过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上,叛逆期却是起了积极作用。现在孩子的思维开阔度,比古时候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这也导致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远快于古时候,就是因为以前的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作用。(人类从建立国家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用了几千年,第一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只用了两百年,而第二次到第三次却只用了几十年)。
所以,要根本解决这种叛逆,是不现实的,除非将整个文化改变,变回古时候的封建礼教思想。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利,叛逆心是由于孩子思维的启蒙,他们开始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虽然由于他们心智不成熟,他们的观点很多时候非常幼稚,但若扼杀了这样的思想,孩子长大后,会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处于严重劣势。
所以,面对叛逆不该压制,而是做好引导,将孩子的这种思想引导到好的方向。
如何引导孩子的叛逆了?首先要清楚的就是孩子怀疑的是父母的话,孩子并不是蛮不讲理,他们怀疑,是因为这些只是父母的话,而不是事实。父母的话也许是对的,但没有证实,所以他们才不相信。
所以,父母不要只是和孩子讲道理,不论父母讲得再好,孩子都是怀疑的。若想孩子相信,得用事实去证明。一些事情,若不方便用事实证明的,那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越去阻止,孩子越会去做,所以若劝不过来,那就让孩子去做,父母在后面看好了,随时准备在孩子摔倒的时候,扶孩子起来。
叛逆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理好了,孩子会获得巨大的成长。若处理不好,那孩子就会走向两种极端:一个是没有了个性,长大后竞争力严重不足。另一个是太有个性,叛逆到底,不能适应社会。
十二条回复,受宠若惊啊。
谈谈我的见解吧。首先是叛逆期是人类成长必然会经历的时期,这是由人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由于人的基因几乎一样,不要感觉大家的差别很大,其实每个人的基因相似度都在99%以上。所以先天的东西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任何人成长过程中都有叛逆期,这不是外界环境就可以改变的。
至于古代孩子的叛逆为什么不严重,我前面已经提过,就不复述了。
第二点就是教育的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作用确实巨大,但不能无限的夸大教育的作用。先天的制约很多时候会让教育感到无力。就像你再努力,也教不会猫狗认字一样,人类大脑的制约性,让你不可能做到随意的捏造孩子的性格。所以教育需要服从客观事实,叛逆期,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古代的哲人确实非常有智慧,很多东西,确实非常经典,但也不要一味的褒古贬今。人类是在发展的,古人的智慧今人是学习了的,外加上今天的智慧,现代人只会更加优秀。你得出现在比不过古人,那是因为你选错了对象。你拿现在的普通人和古代的先哲来比,怎么会有可比性。事实上,拿现在任何一个知识分子,丢到千年前,就算他们的思想赶不上孔孟,但也足以惊动世界。
还有道的问题,不要太小看现在的科学家,他们虽然没有提出道的问题,但人家不笨,祖先留下的好东西,他们自然知道采用。而且,人家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里程碑,它成功的用一套公式,解释了宇宙万物的规律。
牛顿的那句名言很能解释这种情况:我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古代的哲人确实智慧,但今人只会比他们更优秀。你的所有东西我都知道,我又掌握很多你不知道的,我没理由不比你优秀。
至于社会的进步问题,总体来看,社会确实是进步了,现在国民素质,要比古时候好不是一点半点。至于这二三十年在道德上有些倒退的情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关,不能因为失策导致的短期倒退,就全面否定历史的进程,从古到今,人类社会确实是一个从野蛮转向文明的过程。

回答(4):

第一,你现在还小不懂的大人的苦与累,(别说你见到他们的苦和累,你没有体验到是不会理解的),第二,你父母从小太宠你了,让你对他们的爱感到厌烦。 方法:1你可以和父母谈心,2你试着去打工3观察别人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另外你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你还是个挺爱父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