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月亮的资料

月亮的资料求拉~~~~~~~~~~~~~~
2024-12-04 16:43: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 成的荒漠.还有许多 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 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 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

月球地形

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许多环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月海有22个。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5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在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环形山、月海、月陆和山脉、月面辐射纹、月谷(月隙)。

月球的成因有三种假说: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月球环形山

环形山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 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 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 同心园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 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 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 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 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 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 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 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 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 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 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 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 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 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 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 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 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 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 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 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 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 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月球是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以 外,唯一一个有人光顾的星球.
月食

月食的原理。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月食的过程

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

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其次是中国公元前1136年的月食记录。月食现象一直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早在1881年前,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弄清了月食原理。公元前4世纪,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 和公元前2世纪的伊巴谷(Hipparchus)都提出通过月食测定太阳一地球一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伊巴谷还提出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观测月食,来测量地理经度。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

回答(2):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回答(3):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是中国节庆中第二个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其传说亦饶有趣味,值得在此再说一遍。

在众多美丽的传说中,其中一个是唐明皇游月宫。明皇热爱月亮,其热炽的程度使他渴望到月宫一游,其侍从太傅,智者天奥净 (Tien-o-Tzê中国流传的版本多说是道人罗公远,亦有说是张果老或法师叶法善),陪同明皇在桂树下开始月宫之游。他向明皇说:「陛下,这只拐杖会带领我们到月亮去,请陛下不要张开眼睛,我会把拐杖掷向天空。」抵达月宫后,先见一度象牙阶,阶上一片明亮,他们看见月宫的主人嫦娥,她的丈夫后羿是天宫卫士,他因将天上九个太阳射下来而闻名,并因而获赏不死药,但吃下不死药的却是其妻嫦娥,她因此获长生并飞往月亮。永远美丽的嫦娥,指着隔邻的小丘,那里玉兔正在捣药,是能医百病的仙丹灵药,至于那只桂木拐杖,就竖立在月宫长满菁苔的地上,传说它还开始生枝、长叶、开花……

回答(4):

月球或月亮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一颗地球天然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概述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阿姆斯壮/杭斯朗(Neil Armstrong)和奥尔德林(Buzz Aldrin)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

轨道资料--部分资料来源自[[1]]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物理特征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层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的两面
月球是一颗 同步卫星。因此,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的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轨道的其它特征 名称 数值 (d) 定义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近地点距离 ~364 397 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6 731 千米
轨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问题非常古老,也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题目。

最早的一种假说可以称之为“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起源,但是现在一般都认为月球轨道的倾角表明它不太可能与地球同期形成或于后期被掳获。另外一个早期的推测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的转速很快,月球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分离而成,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这个分出去后的疤痕。但要满足此一说法,地球初始转速必须很大。亦有人认为月球在别处形成,后来被地球掳获。

其他理论包括共生理论或称为凝聚理论,指地球和月球于相同的时间自吸积盘形成。此理论无法解释月球为何缺少铁。又有一些理论认为月球由围绕地球的大堆碎屑(因小行星或行星间的碰撞)形成。哈喇

现时较为人接受的理论称为大撞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月球由呈半融熔状态的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体(有些人给它起名叫Theia)碰撞后的碎片形成。

月球的地质年代由几次重大的撞击事件定义。

潮汐力使早期呈熔融状态的月球变成一个以长轴指向地球的椭球体。

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2]

表面地理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他们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気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

[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形成了South Pole-Aitken basin. 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240 公里,深13 公里。

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天文学家相信这是因为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导致的(详请参见月海)。

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壤并不是土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

在2004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3])并绘制成地图([4]) 。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

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 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甚么月核含较小的铁)

大气
月球只有微不足道稀薄的大气. 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 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 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回答(5):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 成的荒漠.还有许多 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 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 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

月球地形

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许多环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月海有22个。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5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在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