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每句七字,一共八句。
形式: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对不起以上是我以前的回答,今天回想起来真是没有认真的回答,当时好像没开始学诗,连七律要对仗都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实在是有愧于所读之书。我向看过这个回答的朋友们道歉,尤其要向楼主致歉,这种垃圾回答是我本人深恶痛绝的,可是今天检视以前的回答却发现自己竟然也有如此垃圾的回答,真是不看不知道啊!对于给楼主造成的骚扰和其他不便,我在这里想对楼主说实在是对不起。
所以今天补充一下,每句七个字,一共八句是没有错的,形式也是如上。但是中间的四句要求强制对仗,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要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要对仗。但是因为又要兼顾对仗又要写好太麻烦,所以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即使名家名作也有出现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不对的情况,甚至出现更多字不对的情况都有。比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中,“顾(动)”和“朝(名)”不对,“频(副)”和“开(动)”不对,“天(名)”和“老(形)不对”,“下(方)”和“臣(名)”不对,属于四字不对仗。
需要注意的是,律诗唐前期开始兴起,到盛唐尚未完全成熟,故盛唐之前的对仗往往容易出现不太严格的例子。
除了对仗,还要注意的是格律。格律就是一种指导平仄的固定格式,格律中要求平声的字,必须用平声,要求仄声的字必须用仄声。但是为了写诗灵活,七律原则上只要求双字和尾字格律不能变(就是每句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第七个字不能变),单字可以灵活处理,但是注意不能因灵活处理形成三平尾和三仄尾,就是出现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或者仄声的情况。七律格律一共有四种,大家可以去百度百科“七言律诗”词条,看一下,在此不再赘述。
平声仄声用现代汉语的知识就是平声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但是也不一定,因为古代还有入声,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消失了,分配到了今天的四种声调当中,但是古代的入声字今天读起来还有一丝痕迹,就是往往发音都比较短促,比如“学”、“壁”之类的。入声的演变很复杂,建议大家去百度百科“入声”词条看,古代平仄中入声一律算仄。
要注意的是格律中有一种例外情况是可以改变第六字的平仄情况的,就是第五字如果是平声为了灵活处理填成仄声的话,第六字如果是仄声的话可以填作平声,这叫拗救。大家可以利用拗救在写诗的时候灵活处置。
格律中最重要的是要押韵,七律中要求每联的结尾强制押韵,而第一句的结尾字如果是平声的话也要同每联结尾一起押韵。韵脚要求不能出现任何重复的字。要注意的是,对仗对不工整,兴许可以灵活处置,但是押韵是强制押韵的,绝对不可以有例外。
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点个赞,谢谢!
最直接:每句7字 一共8句的诗
每句7字 一共8句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