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 2012

2024-11-19 06:44: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就业难”成为热门话题。直观表现上,“就业难”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多。实际上,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要求提高,选择余地扩大,人才需求结构的失衡才是造成了表面上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尽管如此,北京地区的高校,非凡是地处北京的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出现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之间存在落差。
从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数字看,2004年北京市高校共有本科毕业生71211人,位于全国之首,截止到9月1日,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也是全国最高。因此,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可以形容为“数量稳定,质量转变”。
二、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的新特点
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有数年的时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也已经连续出现数年。最近几年,社会经济结构和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相对于过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择业态度积极,自信心强。在经历了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以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仍然认为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迅速恢复自信心,积极预备就业。北京地区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有一定优势,在校期间不断追求进步,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就业活动。
2.就业目标明确。在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问卷调查中,有52.3%选择的就业目标是以“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奉献国家”为原则,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多数毕业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他们纷纷将包括自主创业、志愿服务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就业、服务北京基层单位等多种方式定为自己的就业目标。
3.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调查显示,部分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求职时要么片面追求工作地点,要么片面追求工资待遇。他们的目光停留在外企或其它效益好的企业,更多关心假期长短、工资多少、福利待遇等。
4.出现了“过渡型”的就业趋势。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预备将来出国或者继续考研深造,而把毕业后先就业作为过渡。这类学生给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就业声誉有一定影响。
5.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过于胆怯,有的只看到社会的反面,对就业压力和就业的紧张形势过分夸大,造成自己顾虑太多,不敢就业;有的做事畏首畏尾,过于依靠老师和家长,在一两次求职不成后,心理压力增大,甚至造成心理问题。
三、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经济中心,与其它地区相比,其更多的涉外经济和高新技术经济带动了多行业的兴起,形成了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北京地区大学生择业的范围更宽,选择的余地更大,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也就有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1.考研出国热度最高。北京地区2004届本科毕业生中,录取研究生及出国的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一结果反映出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他们在现实提供的条件下努力谋求个人的发展,寻找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2. 择业观念相对成熟。说明北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标准更加成熟与理性。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会,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特点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基本趋势和要求。同时也轻易过分强调“自主择业”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工作单位要求多、挑剔多,落入就业期望目标过高的误区。
3.月薪标准相对较高。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月薪期望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而京外地区则为1000~2000元。尽管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较前两年有所回落,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可能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的丧失和挫折与失败机会的增加,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4.就业地域集中在以北京为主的少数地区,对到西部地区就业态度冷淡,就业比例低。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区,其中实际留京比例是高达40%。近年来的西部开发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对西部的观念有所变化。但是由于对到西部地区工作态度冷淡,绝对比例偏低。
5.签约和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北京地区毕业生对假如工作与期望不一致时,绝大多数人都选择“预备跳槽”和“工作后考虑继续深造”。北京地区毕业生选择在第一个单位待的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地区,可见北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存在着较大的就业不稳定性。目前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初次就业社会经验不足,考虑不周。二是法律观念不强,信用意识淡薄。
四、新形势下国家有关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
国家的有关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很大。其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1. 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毕业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伴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果,为社会选拔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的同时,为毕业生自主意识、竞争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延缓择业期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积极,形成“北漂一族”。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延长了大学生择业期,但是客观上造成了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积极, “有业不就”的局面,毕业生把户口和档案放在自己的母校,一些隐性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会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造成了“人户分离”,给学校治理造成了一定压力。
3.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大部分单位在机构压缩和人员精简的双重压力下,虽然需要大学毕业生,也不敢进人,人员编制问题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的瓶颈。用人单位体制上的滞后导致了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录用毕业生。
4.关于创业的优惠政策带动了毕业生的创业热潮。国家正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这一政策的出台带动了毕业生的创业热潮,2004届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中有35人申请了自主创业,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起到了带动作用。
5.鼓励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作用有限。尽管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由于政策倾斜力度没有具体措施保障,虽然西部地区的人才缺口很大,西部仍然没能对北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五、对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中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对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关就业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并对毕业生进行重点的教育和培训,将非常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而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树立首都大学生就业全国示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