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就业容易遇到哪些陷阱?

2024-11-08 22:18:2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传销旋涡

有些传销组织瞄准大学生涉世未深、急于求职的心理,以高新为幌子、诱骗求职者参与传销等非法活动。

2.虚假职位

有的企业把招聘岗位名称写得模模糊糊并附以高薪诱惑,求职者前去应聘时被要求陪酒、卖保险、收账等各种根本专业无关的销售岗位。

3.免费劳动力

有的企业以招聘为名,要求求职者提供程序设计、广告创意、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无偿占用求职者的劳动成果。

4.克扣保证金

有的企业先与求职者签订产品销售协议,要求求职者必须先卖掉一定数量的产品才可入职,并收取保证金。如果求职者无法按约完成,就“黑掉禅宴”保证金。

5.试用期陷阱

相对于正式员工,试用期员工工资福利低,所以当试用期即将结束时,有的企业便以各种理由辞缺袭颤退求职者。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6.不签劳动合同

有的企业以试用期等理由不与求职者签订伏败劳动合同,也有部分求职者也不想自己被“套牢”或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签署劳动合同。

7.不缴五险一金

有的企业在求职者应聘时承诺的待遇、五险一金并未实现,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却要扣除种种无关的费用,甚至不给加班费、剥夺节假日,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

8.皮包公司

有的企业使用虚假身份、虚假地址注册多家公司,承诺给求职者待遇优厚并且对学历工作经验几乎没有要求,等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还骗走了求职者保证金之类的费用。

9.实习先交钱

有的企业和中介机构要求求职者先缴纳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信息费、培训费等花样繁多的费用才可入职或实习,过一段时间再找理由“辞掉”求职者。

10.售卖个人信息

有的企业在网上发布用工信息,纯粹是为了做广告,对外却宣称是储备人才。有的企业搜集求职者的个人隐私信息然后打包售卖。

回答(2):

容易遇到的陷阱:
一、招聘陷阱第一大类迹扮:虚假职位信息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当对方要求你提供奇怪的证明材料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简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只有一知半解的"招聘单位"透露有关任何你的隐私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迹象应当即报案。
2、借招聘之名储备人才
应聘单位的确需要人,但不是现在。对此类招聘,求职者权当作是一次锻炼和竞争的机会,切不可对结果抱太大希望。
3、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调查显示,职场中最大的骗局当属收取保证金、押金,其比例占到了28.16%。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押金或保证金),所以,那些任职初期需要先缴各种押金的公司是不合法的;而规模很小、态度恶劣却敢开口收取服务费的中介机构,不用多想,一定是想骗取求职者金钱的非法组织。遇到交钱时就应当瞪大眼睛、提高警惕,牢牢到按住钱包是求职应聘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
二、招聘陷阱第二大类:通过招聘对应聘者进行压榨
1、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对这种骗术,动脑稍加思考就应有所怀疑。如果招聘者夸夸其谈,反复强调招聘职位轻松便能拿高薪,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及其它非法机构。
2、招聘时设下薪酬陷阱
(1)先界定薪酬的上下限,并协商支付方式。尽量减少薪酬中的“软性成分”,或者试行一个月后重新规划。(2)应聘时多个心眼,不清楚的地方要问明白。比如,一年是十二薪还是十三薪?试用期待遇如何?时间多长?加班时间费用如何计算?如此种种,问清楚就不会糊里糊涂地上当,吃了哑巴亏。
3、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求职者虚荣心的作祟是遭遇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不要被听上去体面的职位所迷惑,仔细询问职位的工作内涵和细节,是求职者在与招聘者面谈过程中必须要做的。
有很多学姿咐灶子及应聘者在找工作时接连遭遇招聘陷阱,不是要交培训费就是要交押金,不要工作还没着落,冤枉钱却花了不少。所以,中国质量万里行再次提醒求职者:施才华、找工作、求发展虽然心切着急,但一定要瞪大眼睛想想清楚,小心“招聘陷阱”。保护好个人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先交200元押金,回去等录用通知,结果却是音讯全无。这样的陷阱在求职过程中屡见不鲜。一份调查显示,70%的人在工作之时遭遇过骗局。打工也要打假,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骗局不得不防。

回答(3):

成功没有捷径,即便是陷阱跳跳又何妨?毕竟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