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华。
《驼铃》是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曲,首唱为吴增华,后由蒋大为翻唱,收录在其专辑《牡丹之歌》中。歌词表达含泪式离别情和期待佳讯情,是浓浓战友情,因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驼铃》
填词:王立平
谱曲:王立平
歌曲原唱:吴增华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蒙蒙
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
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
山叠嶂,水纵横
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扩展资料
歌词表达含泪式离别情和期待佳讯情,是浓浓战友情,因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该歌曲兼有离愁别恨式的悲伤感(默默无语两眼泪)和鼓励情,要求有一定的低沉腔调而不是一味地唱高音,音调和表情才能唱的到位,因此唱好这首歌其实有相当的难度,一般要求男中音和女中音、女低音。其中优秀男中音者朱之文沧桑时期唱的版本赢得听众满堂喝彩,降央卓玛唱的低沉醇美。
例如:降央卓玛低缓版
降央卓玛的嗓音醇美,唱的《驼铃》苍茫(如准男声)、低缓、低沉、浑厚醇美,也是《驼铃》诸家里难得的优秀唱版。
驼铃是西部地区特有的。因为气候干燥,沙漠和草地众多的缘故,西部最常用的脚力就是骆驼,有骆驼就会有骆驼商队,只要是成队的骆驼出现,肯定就会有驼铃声相伴,听着驼铃叮叮咚咚的响声,主人才知道最后一头骆驼还没有丢失,整个驼队也还安好,而那驼铃所发出的声响就成为一支驼队的标志。
《驼铃》原唱是吴增华,《驼铃》作曲者为王立平,首唱为吴增华。歌词表达含泪式离别情和期待佳讯情,是浓浓战友情,因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该歌曲兼有离愁别恨式的悲伤感(默默无语两眼泪)和鼓励情,要求有一定的低沉腔调而不是一味地唱高音,音调和表情才能唱的到位,因此唱好这首歌其实有相当的难度,一般要求男中音和女中音、女低音。其中优秀男中音者朱之文沧桑时期唱的版本赢得听众满堂喝彩,降央卓玛唱的低沉醇美。
扩展资料
《驼铃》其他版本:朱之文沧桑版,优秀男中音、农民歌唱家朱之文2011年上半年(转运时期)境遇还低,形象苍老沧桑(他这个时期的歌曲最有感染力),加之嗓音罕见好听(如手风琴般的混合音,苍茫、浑厚、醇美、薄亮、圆顺。
2011年星光大道比赛评委尹相杰说朱之文那么好听的男嗓音是自己作声乐演员以来从没听到的),加之声情并茂,赢得听众一片喝彩,因此这个时期几次唱的《驼铃》大多挺能打动听众的。
《戴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曲《驼铃》。歌曲原唱为吴增华。歌词表达含泪式离别情和期待佳讯情,是浓浓战友情,因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驼铃》
歌手资料:
吴增华,男,汉族,1940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他1965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 ,师从著名声乐家丁贵文教授。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乐团声乐小组工作,不久被抽调参加中央文化队到四川、云南、贵州为修建三线的铁道兵和筑路工人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其所在的演出队被迫中断演出回到北京,他又回到北京电影乐团原单位,直到“文革”结束,这期间一直没有进行专业训练和演出。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他才重新回到舞台,在中国电影乐团任歌唱演员。之后,他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他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配唱的主题歌《驼铃》、为电影纪录片《坦赞铁路》配唱的插曲《友谊之路》以及电视剧《乡魂》插曲《落叶归根》和电视剧《感情》主题歌《白发伴我寻亲人》等。他因病于2001年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