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7。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
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扩展资料:
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七、八、九军团(长征前)。
红四方面军: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前)
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二、四方面军会师时)
红十五军团: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第四、二十五军,后四军转移开辟川陕苏区,二十五军留在鄂豫皖,后来长征至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组编为红十五乱锋雹军团。
红军抗日先遣队:红军长征前,红七军团首先转移至闽浙赣根据地,与当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领导。
东北地区红军:1932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将吉林省磐基卜石、海龙县等地农民武装编为中国哗帆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全军共500余人。
由李红光、孟洁民负责。1932年11月间,受中共中央派遣,杨靖宇赴红三十二军担任领导工作。从此,红三十二军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最早的武装抗日力量。
随着红三十二军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参军者日众,很快就发展至3000多人。1933年9月,红三十二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工农红军
1928-1937。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哗帆福建、浙江、广东、基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中央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乱锋雹围剿”。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作战,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为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城堡战役发生于1936年11月,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大仗,也是红军长征和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它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的彻底失败,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工农红军
1928 ——1937 1928年中卜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圆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卖腔穗。
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行程两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伟大成就。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缺肆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伏饥轿。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此外,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协议,将红军主肢氏力长征后留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