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曹操析
大约是在50年代后期,由一位名流吹响了为曹操翻案的号角,以后又在《蔡文姬》的剧本中,竟把曹操治下的残酷统治恭维成为“夜不闭户,路不失遗”的理想社会。以后此说就一浪高一浪地扑向社会,直到近几年,几乎将凡是对政治家的美好赞誉之词,都拣选出来毫不吝啬一股脑儿地往曹操身上堆。为曹操翻案,如果只是把白眼窝去掉,还给他以历史的真面目,当然没有人反对,但是翻案文章做到为他文过饰非美化丑恶,矫枉过正到歪曲历史,就不是历史所能接受的了。把曹操由奸雄翻案成经天纬地文武全才的旷世英主,由白眼窝翻案成行事为人无一不正确的大圣大贤。也不是历史所能容忍得了的。
美化曹操的文章,无一不是拿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评论曹操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话,作为文章立论的依据。我认为,这是对鲁迅先生话的本意的曲解。有一篇发表于1996年的文章,似乎可以作这方面的代表。该文在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后,发挥了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像曹操这样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呢?” .。然而,只要认真考察一下便会明白,鲁迅先生的话,是不会支持这种发挥的。这是因为:一、鲁迅先生说这话的当时,广州还笼罩在“四.一五”国民党进行的大屠杀恐怖中,鲁迅先生也正陷于危机四伏的窥伺里,且复面临无法回避非演讲不可的陷阱前;二、因此就不得不在讲演中,用对历史上刽子手阴谋家曹操的似肯定实否定,以进行对当时刽子手阴谋家蒋介石的彻底揭露和鞭挞。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这种肯定,是和该文中对曹操的无限尊崇与膜拜的肯定,是完全绝然不同的。
鲁迅先生讲演时的政治环境是:蒋介石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大屠杀之后,正在大肆搜扑杀害革命进步人士;而国民党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学术讲演会,又正是替国民党的大屠杀摇旗呐喊和制造杀人口实的一个会。在鲁迅先生去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讲演的前后,都有叭儿们在那里狂吠过了。由此可知,请鲁迅先生也去那里作讲演是假,要鲁迅先生落入陷阱是真。这种伎俩,鲁迅先生也是知道的,所以也在讲演里连带揭露了这种阴谋:“譬如有一个军伐……从前是压迫民党的,后来北方势力一大,他便挂起了青天白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是总理的信徒。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懿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罪,杀人。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这正是请鲁迅先生讲演,鲁迅先生又不得不去的处境。《三家巷》的作者欧阳山先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邀请鲁迅先生讲演,实际上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政治上的试探,……如果他不去,或去了说些反对国民党的话,那他的罪名就成立了;如果他去了,只说些不相干的话,那就替国民党粉饰了太平”。鲁迅先生当然十分明白叭儿们的险恶用心。先生在事后《致陈濬》信中,谈到当时处境及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所表示的心情时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也,’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迩起南朔奔波,所阅颇众,聚感积虑,发为狂言……要之一涉目前政局,便即不尬不尴”。这里也说得很明白,所作讲演,并不是为了要称赞曹操是什么英雄。在目睹国民党的血腥大屠杀而愤然辞职以后的《致台静农》信中亦说:“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此后能否创作,尙在不可知之数……倘再写,也许变成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都说明了当时处境的险恶。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要“做序的书,已经托故取回,期刊上我的题签,已经撤换”。同时相与呼应的谣言也逐日多了起来:“说我原是晨报副刊持约撰述员,现在则到了汉口,意在说我是因为清党,已经逃走”。如此持续到讲演的一个多月后的9月3日,鲁迅先生指出:“ 我又仿佛感到有一个团体,是自以为正统,而喜欢监督思想的,我似乎也就在监督之列”。这个“团体”,当然指的就是国民党及其爪牙。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曾经提到:“今年到广州才知道虽颜色也难以自由,有人在日报上警告我,叫我的胡子不要变灰色,也不要变红色,(什么色呢,当然是白色了)”。持续到两个多后在《答有恒先生》中说了:“现在沉默的原因……是:我恐怖了。而且这种恐怖,我觉得从来没有经验过”。鲁迅先生处境之难之险是可想而知的:不去讲不行,去讲出反对蒋介石的话也不行,去讲一些不相干的话,更不符合鲁迅先生的战士性格。于是鲁迅先生便选择了阴险残暴宛如当时广州的魏晋时代,选择了凶恶狡诈可与蒋介石比肩的曹操,和选择了类似在广州屠杀恐怖中被诬陷谋杀,或遁于酒与药的建安、正始、竹林七贤和陶渊明等文人。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中,鲁迅先生也只能如此《鲁迅选集》在卷四393页注释中所说,是“曲折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揭露和讽刺”。在使敌人阴谋落空的同时,也让听众领悟到昔日曹操的杀人正类似今日蒋介石的杀人。不过,曹操还“至少是一个英雄”,那么蒋介石呢?就只能更等而下之的了。也因之“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肯定曹操,为的是更否定蒋介石。何况在对曹操的这种肯定中,还有一个份量很重的“无论如何”,对所肯定的大大打着折扣。
因此,鲁迅先生即使在“称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同时,也否定了曹操:”弥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在政治道德和个人品质上也没有肯定曹操,如说他一面禁酒,一面自己却“惟有杜康”;一面行文天下,即使不忠不孝也要“惟才是举”,一面却又诬以不孝的罪名,杀了才华横溢的孔北海,又“很有本事”地略施小计不露声色地谋杀了弥衡和杨修。对这类诬杀,鲁迅先生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有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再生”的曹操就是蒋介石,同样谁也不敢去问他为什么这样大批地杀人。除了杀人以外,曹操也还有另一种本事:曹操“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收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蒋介石与曹操比,虽然差得很远,不能写文章,类似曹操的手段却是有的,他就是能把作大汗奸的陶希圣,也能收罗麾下为他写出“中国之命运”。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似肯定曹操实否定蒋介石的笔法,曲折地对蒋介石进行了揭露和鞭挞。
鲁迅先生在腥风血雨暗无天日中的这篇讲演,凡所涉及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都是“有慨而言”。句句是在谈文学,句句含意却在政治。既然是“以几点钟之讲话而出风头,使鼻辈又睡不着几夜”,因此所讲的是魏晋而意指则是民国,似肯定曹操实是否定蒋介石。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先生在从容谈文学中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赤膊上阵,素为鲁迅先生所不为:“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鲁迅先生的两天讲演,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当时“左倾”路线的一位代表人物,亲自找到鲁迅先生,要先生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国民党”,然后跳上外国船“到外国去嘛!”鲁迅先生断然拒绝了:“写一篇文章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在这与反革命斗争的要地,就站不住了。”鲁迅先生是不主张赤膊上阵的,他要坚持在壕堑里与反动派作韧性的战斗。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总是非党佩服他”,不能只停在字面意义的了解上,而要注意到它的弦外之音。它们都是另有一番意味在的。鲁迅先生心目中的曹操,既不同于郭沫若翻案中的曹操,也不同于以后某些文学史上和专家论著中所推崇的曹操,自然也不同于该文中“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学家”的曹操;而只能是限定在鲁迅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曹操。所有离开这种特定意义上的引用,都是有悖于鲁迅先生原义的滥用。 下面谨录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先生在事后《致陈濬》信中,谈到当时处境及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所表示的心情时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也,’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迩起南朔奔波,所阅颇众,聚感积虑,发为狂言……要之一涉目前政局,便即不尬不尴”。这里也说得很明白,所作讲演,并不是为了要称赞曹操是什么英雄。在目睹国民党的血腥大屠杀而愤然辞职以后的《致台静农》信中亦说:“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此后能否创作,尙在不可知之数……倘再写,也许变成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都说明了当时处境的险恶
用对历史上刽子手阴谋家曹操的似肯定实否定,以进行对当时刽子手阴谋家蒋介石的彻底揭露和鞭挞
其改造文章的表现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本是诗经里面的句子,写男女恋情的,曹操在《短歌行》里却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建安文学的领头人,从他那时开始文学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