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
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围魏救赵:
解释: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指鹿为马: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朝秦暮楚:
解释: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草木皆兵:
解释: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投笔从戎:
解释: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家境贫穷,原来作抄写工作,一天扔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去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中讨生活呢?
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卧薪尝胆
成语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只要是指在碰到棘手问题的时候不直接解决,而是寻求走另外一条路使问题不攻自破
指鹿为马
【注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朝秦暮楚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破釜沉舟
出 处《史记·卷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解 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四面楚歌
释义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三顾茅庐
尊贤纳士的意思
草木皆兵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进抵淝水流域,登寿春城眺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感到惊惧。后来用“草木皆兵”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
投笔从戎
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卧薪尝胆:勾践 春秋战国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围魏救赵:孙膑 春秋战国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指鹿为马:赵高 秦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朝秦暮楚 :战国
发音 zhāo qín mù chǔ
释义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示例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破釜沉舟:项羽 秦
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四面楚歌:项羽 秦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三顾茅庐:刘备 三国
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
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投笔从戎:班超 东汉
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或是成语辞典,上面有很详细的解释。并且经常查字典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可以学到好多东西,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卧薪尝胆 勾践
指鹿为马 胡亥
四面楚歌 项羽
三顾茅庐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