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楼主,个人觉得《士兵突击》更好看,是我看过最好的现代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了。
1、故事:文本和角色认同方式
都看到了许三多,这个典型地借用了傻根-阿甘的类型化或符号化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出现,基本上以他的“在场”作为主线结构故事。围绕着他的是身旁一群“高亢而华丽的男人”,这便是编剧深谙的投观众所好之道。大抵说来,提供代入感的主角和华丽的配角,以及略显YY的情节,基本上构成了武侠、奇幻等通俗文学畅销的核心要素,放在同为叙事性文本的影视里也不例外,归结在一处便是“成人童话”,此“成人”并非“少儿不宜”,而是言其复杂。男人们在片子里看到朋友兄弟,女人们看到一群华丽的男人,由此,营销点把握的相当精准。一说本片没有女人是“大胆尝试”,未必,把女人、三角恋等等视为畅销影视剧(容我不用卖座或热播之类的词语,下同)必不可少之要素的想法,恐怕是与春晚必唱和谐一般同出于“被害妄想”。
然而编剧确实是用足了功力的。这部电视剧的剧本之强大是前所未见的。编剧有意地掺进了现代主义的命题,并且本分地做了许多细节上的对应。而明显的一点是其中的话剧成分——场景集中/单一,充分利用封闭空间和演员表演上的戏剧张力。仅看三连五班驻地这一场景,共承担关键性情节三次,若按篇幅计算则更多。
那么分析这部电视剧的文本,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成才和许三多,属于“一体两面”,且不提片中多次对两人关系的反复书写,袁朗这位“智者”明白地指出“你(成才)和许三多根本就是一类人。”观察两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地位-权力的消长,我们可以明白看出,这两个“老乡”事实上是同一个人的两种心理:许三多代表了人心中内向、保守、坚持的一面,成才则是人表面的圆熟、争强好胜和个人中心主义,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何这两个人物看起来不太正常(某一方面性格的极端化放大),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何大量观众对许三多“认同”上的转换。把握这个切入点,不难看出编剧的意思事实上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猥琐的自己”,认同许三多便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猥琐——我不知道这个词换成窝囊是不是好一些——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在此后,观众对许三多的认同,并非来自认同猥琐的自己,而是来自这个猥琐的自己忽然变得很强悍,这个转变太快了,作为话剧是可以的,作为电视剧则有偷工减料之嫌,导致的效果便是整片显得十分YY。不可想象,一个极度弱质和废柴的孬兵,可以迅速地成长为集团军里都数一数二的强人,乃至后来进特种部队——他的坚持和耐性我们看得到,然而这个过程的“不可呈现性”(姑且用这个词)导致YY的表达效果出现。再看成才这一面,许三多那一面是自卑的视觉呈现的话,那成才这里则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有的幻想的呈现:英俊挺拔,人际圆熟,业务拔尖,该有的都有了,然而成才的“失败”或者失落可以被读在有明显价值判断基础上的自嘲。这种对抗构成了这个文本的表层叙事动作。
而这个文本的内核则是在寻找身份的同时对意义的焦虑。许三多反复重复的话是:“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循环论证式的车轱辘话,你可以认为这是如同废话般的“大道”,然而我读出来的是彻底地对意义的迷失和焦虑。许三多一直在寻找意义,从开始在五班的时候寻找具象的意义——打发时间的方式,到寻找成为尖子的意义——为了史今能够留下来,到寻找留守的意义——钢七连精神的守卫和传承,再到寻找留在老A的意义——思考军人的意义,以及自己生命的意义。重叠在这些意义焦虑之中的是许三多的身份转变,以及与成才在身份上的交互,从开始的土包子到后来会讲普通话,会据理力争,从开始的废柴到后来的牛人,并且一度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仅对成才,包括对高城、袁朗、561、以及吴哲,甚至在他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然对那个状如炊事班的三连五班造成了巨大改变。这两者统一在许三多为主线成才为辅线的成长叙述之中。如此,故事线便理清了。
士兵突击很经典,可以算是完美无缺,非常动人!但是如果可以耐心的吧《团长》看完的话,你会发现,团长里面的内涵、深度远远超出士兵,士兵与团相比,士兵倒更像是白开水,不过相比于其他垃圾电视剧,士兵绝对算得上是5100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有缺憾,所以强烈建议先看完电视剧,然后一定要再去补小说!!!团的小说堪称文学界里程碑式的小说,可以说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巅峰!!!
都挺好的,我建议你先看士兵突击,再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因为士兵突击入戏会比较快些;团长刚开始的时候有点闷闷的,我怕你看不下去,但是看下去你会发现很好看……
一个看的书
一个看的电视剧
看书吧
士兵突击更有名吧,但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也很好看很好看的,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吧
士兵突击!!!!!!!
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