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先生的一生中有什么传奇的经历?

2024-12-04 21:18: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进入冷战时代后,世界开始普遍以是否掌握核技术,且拥有核武器,来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标准。这使得我国开始加快了对核武器的研发进程。

(邓稼先旧照)

1964年,我国成功自主研发并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事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壮举。而在这一壮举的背后,则是一代科学家在几十年中夜以继日的付出。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更是长久地被人们所称道。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北京、清华等多所大学的教授,是一个地道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自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求。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后,邓稼先在数学和物理这两个科目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然而在第二年,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攻入了北平,邓稼先就读的崇德中学最终在1939年停办。为了能继续学习以期未来拯救祖国。邓稼先于1940年辗转多地,进入四川江津第九中学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业。

1941年,邓稼先凭借突出的理科才能,进入了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邓稼先也顺利拿到了大学的毕业证书。

抗日战争后,邓稼先深刻地认识到了中日两国的差距。为了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邓稼先决定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1948年,邓稼先成功进入了普渡大学研究生学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26岁的邓稼先就凭着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取得博士的学位。

(邓稼先画像)

二战之后,美国一直在大力吸纳世界各国的人才。比如对于战败国德国的科学家,美国就利用了一个“回形针工程”,对这些科技人才许以巨大的福利,将他们收为己用。


而像邓稼先这样的年轻天才,自然很快吸引了美国政府的目光。当时美国政府为邓稼先开出了优厚的科研、生活条件,结果遭到了邓稼先婉言谢绝。不过美国政府并不死心,他们又动员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多次挽留邓稼先。

尽管美国人非常卖力,但邓稼先的想法和立场却没有出现过丝毫的动摇。在得知新中国建立后,邓稼先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并迅速投身到了对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中。

新中国建立的头十年之中,科研环境基本上是一片荒漠。尤其在中苏交恶,苏联将所有的专家和图纸都撤走之后,中国想要研发核武器的难度就更大了。

1958年,中央决定在不依靠外力的帮助下,自主研发核武器。

当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问他是否愿意隐姓埋名地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并且可能在未来十年中都无法回家的时候,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回家告知妻子,自己将会在未来的长时间中“调动工作”后,邓稼先便消失了整整8年。

1964年,当邓稼先设计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后,他却并没有选择回家。

(邓稼先的全家福)

原来,当时美国和苏联都已经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氢弹。为了国家的核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带领着团队,留下来继续参与对氢弹的研究。

1966年,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也成为了世界上研发出原子弹到氢弹间隔时间最短的国家。直到这个时候,邓稼先才终于得到了休息的时间。

说起来,邓稼先虽然常年在外科研,没有很多的时间去教育子女。但他的一双儿女却继承了他刻苦的钻研精神。

邓稼先的女儿名叫邓志典。在1978年考上大学后,邓志典为了获得更多先进的知识,选择了去往美国求学。在美国期间,邓志典深居简出,在学到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后最终回到了国内。

邓稼先的儿子名叫邓志平,邓志平同样是在1978年考上了大学。但与姐姐不同的是,邓志平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国内。后来,邓志平在机械制造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出版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等科研书籍。在国家的学术理论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儿女成才本来应该是让父母最为欣慰的事,但邓稼先却没能享受几年的清福。

1979年,邓稼先在一次试验中不幸遭到辐射,不久后就患上了癌症。

1986年,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逝世。哪怕在临终之前,邓稼先还反复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研,他“两弹元勋”的光荣称号,将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