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的生活习惯

2024-11-19 05:43: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鲟形目鲟科鲟属的1种,因模式产地是中国而得名。又名鲟鲨,大腊子。一般成鱼体长2.42~3.25或 1.69~2.5米;体重148.5~378或38.5~189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体长,呈梭形。吻尖长,吻部腹面中央有须2对。尾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左右鳃孔分离。幼鱼皮肤光滑。鳃耙细尖;成鱼皮肤粗糙,鳃耙柱状,13~28。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回游性的底层鱼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春末于10至11月溯江河而上,在江河上游进行生殖。长江流域产卵场在上游重庆以上江段的深潭和金沙江下游,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积处。性成熟年龄 9~19龄(♂)或16~25龄(♀)。怀卵量47.5~144.5万。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具粘性。受精卵在17~18℃水温下5~6天孵化。生长较快,平均年增重 8~13(♀)或4.6~8.6(♂)千克。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小鱼和藻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中华鲟的故乡是中国,所以在学术和科学上有一定的价值,而近年来产量明显降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因此必须做好保护和人工繁殖中华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