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战斗机为何要加强低空低速的机动性?

2024-11-22 21:08:2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转贴一个,注意这篇文章作者的喷气战斗机的分代于公认的西方/苏俄的分法有所不同,但是可以很好回答楼主的问题;
------------------------------------------
大家在讨论战斗机分代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分代的依据是什么。按研发年代来划分技术分代是不合适的,单纯按所采用技术的水平来分代也有失偏颇,技术分代的主要依据应是所讨论型号的整体设计概念。

按照这个标准,喷气式制空战斗机实际上只有三代。第一代以朝鲜战争时代的F-86和MiG-15为代表,第二代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F-14,F-15,F-16,F-18,Su-27和MiG-29为代表,第三代以刚服役的F-22为代表。在所谓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制空战斗机,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宰美苏军事思维的是大规模核战争,作战飞机的基本任务只有两条:投掷核武器,或拦截敌方携带核武器的飞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喷气式战斗机设计上一味追求速度就不难理解了- 对进攻方而言,速度越快,留给对方的反应时间越短;对防御方而言,只有截击战斗机的速度足历毁瞎够快,才可能及时拦截敌方的超音速核轰炸机。当时在美军的战斗序列中,只有海军的F-8可勉强称得上制空战斗机- 与空军不同,美国海军认为不能排除在未来爆发类似朝鲜战争的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因而没有完全忽视战斗机的机动性能。

越战的经验教训使美军意识到:核武器并没有使常规战争过时,在常规战争中制空权至关重要,而缺乏机动性的战斗机无法有效地进行制空作战。这样一来,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便应运而生了。它们的设计哲学是:尽最大可能增强格斗性能。由于越战经验表明空战格斗主要发生在亚音速和跨音速区,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普遍围绕亚音速和跨音速机敏性设计,最典型的便是F-16。由于要执行拦截超音速轰炸机/余誉战斗轰炸机/侦察机的任务,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中的重量级三巨头F-14,F-15,和Su-27也有可观的超音速飞行性能。

为满足对亚音速和跨音速机敏性的要求,典型的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均采用了低翼载,常规平尾加边条翼的气动布局。出现较晚的型号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和电传操纵来进一步提高机敏性。F-14因而就气动布局设计角度而言不属于典型的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其空战翼载比F-15高出了50%之多;然而F-14的后机身升力体设计,复杂的机翼增升系统(前后缘襟肢空翼,上表面扰流片),和电脑无级调控的变后掠翼使得这种看似笨重的大型战斗机在模拟空战格斗中屡次击败F-15。前苏联的Su-27集所有美国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的气动设计精华于一身(F-14的后机身升力体设计;F-15的垂直尾翼;F-16的腹下进气道,翼身融合体;F-16和F-18的边条翼,机动襟翼,静不稳定设计和电传操纵),是航空界公认的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之王,它能在模拟空战格斗中轻易击败F-15是理所当然的。同一时期的幻影2000受到法国技术能力(尤其是发动机技术)的限制,为了保留必要的超音速截击能力不得不采用经典的无尾三角翼截击机气动布局。由于采用了静不稳定设计,机动襟翼,电传操纵,并在主翼前安装了涡流发生器来提高大迎角性能,幻影2000的亚音速和跨音速机敏性虽无法与F-16和F-18相比,却远优于华约当时的主力战斗机-MiG-23。

MiG-29和Su-27的出现使西方失去了装备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后获得的空中优势,美国和欧洲国家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开发新一代制空战斗机。美国的强大技术实力使其得以选择一条“革命性”发展途径,并最终研制出了集超音速巡航,隐形,和强大集成式航电于一身的F-22。欧洲国家没有美国的实力,因而采取了“渐进式”发展策略,开发出了“鹰狮”,EF2000和“阵风”。对欧洲国家来说,与Su-27相当或略占上风的制空战斗机足以满足需要,性能更高的型号是它们的财力和技术实力都难以支撑的。事实上“鹰狮”的机敏性与Su-27相比还略有差距,但对瑞典而言其性能足以满足自卫的需要。“阵风”的机敏性与Su-27相当,对法国来说可以接受,因为一方面法国需要用“阵风”来取代多个旧型号的战术飞机,不得不以降低对空战能力的要求为代价来强调多用途性能,另一方面法国北有英伦三岛,东有联邦德国,如两面盾牌挡住了华约集团可能派出的空袭机群,使得法国所面临的空中威胁较为有限,从而可以适当降低对空战能力的要求。
--------------------------------------

为更正上面这篇文章关于断代的一些争议,特贴下西方喷气战斗机分法:
世界通用的标准,战斗机的使用和发展划分为三代:喷气机代替螺旋桨飞机的时代为第一代;喷气机由亚音速到超音速的时代为第二代;装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良好的气动性能、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时代为第三代。而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持续超音速飞行)、超机动能力(在迎角60-70度的状态下仍能保持持续控制)、隐身能力(能躲避对方雷达追踪且具有1平方米以下的雷达反射面积)和超视距导弹攻击能力的战斗机为第四代战斗机。

1. 第1代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飞行速度低于声速,为亚声速战斗机,最大航速M=0.8,作战半径约400~800km,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86,前苏联的米格-15。在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米格-15与美国的F-86进行过空中的殊死博斗,这也是世界第一次双方均为喷气式战斗机的第一次空战。现己退役,只能在航空博物馆中见到。

2. 第2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最大飞行速度M-2.0,巡航速度M=0.8,作战半径约1000km。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104(50年代后期)、F-4“鬼怪”式(60年代初),前苏联的米格-21(50年代末)、米格-23(70年代初)等,目前大部分仍在服役。

3. 第3代

克上世纪70年代中至今。特点:具有高的机动性,要求飞机推重比(发动机推力/飞机重量)大于1.0,以往的战斗机推重比均小为此要采用大量先进技术,特别是发动机的推重比(发动机推力/发动机重量)要达到8.0。飞机能垂直上升,飞机的最大飞行M=2.1~2.3,巡航M=0.8,作战半径=800~2000km。代表机种有:美国的F-15(1974)、F-16(1978)、F.A-18(1980),前苏联的米格-29(1983)、苏-27(1984)。苏-27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作了精彩的“眼镜蛇”机动动作,令人至今不忘,代表了第3代战斗机突出的高机动性能。这几种飞机目前仍是在役机种中的姣姣者。

4. 第4代

1997年9月7日美国F-22首飞,标志着战斗机将进入第4代,随后,俄罗斯的S-37、1.44,美国的联合攻击机JSF先后进行了各自的首飞。F-22将于2005年、JSF(现已命各F-35)将于2010年前后进入服役;俄罗斯的二型飞机则由于经济问题,尚无明确的计划。

二. 第四代战斗机特点(主要)

1. 具有高的敏捷性

2. 具有高的隐身性

3. 具有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能力

4. 具有超声速巡航能力

5. 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

6. 内埋式武器舱

为达到这些能力,所采取的各种先进技术(略)。

三. 第3.5代战斗机

欧卅四国(英、德、意、西班牙)研制的EF2000“台风”战斗机、法国研制的“阵风”战斗机和瑞典研制的JAS-39鹰狮战斗机,俄罗斯的新苏-35,虽在第3代战斗机基础上发展的下一代战斗机,由于不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和隐身能力,因此称为“3.5代战斗机”。

回答(2):

第三代战斗机从来没有强调过低空低速机动性,也不可能去强调低空低速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