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
摘自:《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作者:杜车别
……
海外贸易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明代商业阶级对这块肥肉垂涎欲滴。但从永乐开始下西洋,海外贸易产生的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在国家手中,商人资本家们心里如火烧爪挠一般,看得眼热却可望而不可即。凭借他们的实力,无法和国家组织的超级大船队进行商业竞争。
作为商人资本家的利益代言人,文官集团自然意图终止这种国家垄断的海外贸易,更何况下西洋活动还最直接地触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比如用胡椒代发薪俸。明成祖生前,他们也知道无法蒙蔽皇帝终止郑和航海,明成祖死后,他们就群起发动舆论攻势,全力丑化下西洋活动,将其说得一无是处。这些文官炮制的舆论,甚至到现在还发挥效力,被当作贬低郑和航海的论据。
后继的明朝皇帝处在文官集团包围中,在日积月累、长年不断的信息轰炸之下,就真认为下西洋劳民伤财,有害无益。只有少数文官和太监以及后代一些文人在无意中才泄露了真相。
有这么一则故事,不少人耳熟能详。明宪宗希望重现下西洋壮举,于是下诏索要档案资料。但刘大夏等文官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态,竭力丑化下西洋为大弊政,刘大夏还把相关档案藏匿起来(这则故事的许多版本中,说是刘大夏销毁了郑和航海的档案资料,这是不对的,真正销毁郑和档案的应是清朝乾隆),还自诩是为民请命的壮举。再下西洋一事终于作罢。
耐人寻味的是,刘大夏为何要把档案藏起来?按通常理解,似乎是因为看不到当年档案就没有技术下西洋,皇帝也只好罢休。但这解释不通,真下决心,技术不是问题。郑和航海时,也并没有之前的一个郑和航海档案可以依赖,不照样进行下去了吗?
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其他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简单,刘大夏等人是害怕皇帝阅读了档案后,获知下西洋不但不耗费国力,反而能为政府增加大量收入,同时为贫民提供大量谋生就业的机会。那样一来,他们从国家手里抢夺来的海外贸易巨额利润必然重新被国家收回。对这些利益集团而言,这样的事情是绝不容许发生的。这才是为什么刘大夏之类冒着触犯国家法律的危险,也不让皇帝看到郑和航海档案的真相。
下西洋终止后,私人海外贸易活动急剧增加,而且因为明政府所谓的海禁法令,国家根本不征税。原先归国家所有的巨额贸易利润完全流入私人腰包当中。
明宣宗时,皇帝虽几次下令要严海禁,但下面的文官哪里会认真执行,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搪塞而已。所以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结束前后,福建海商已经蓬勃涌现。到明嘉靖以前,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已经相当巨大。张燮《东西洋考》记载: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初亦渐享奇赢,久乃勾引为乱,至嘉靖而弊极矣。
《海澄县志》记载:
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他国,以与夷市。久之,诱寇内讧,有司法绳不能止。
饶心计与健有力者,往往就海波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凡捕鱼纬箫之徒,咸奔走焉。盖富家出赀,贫人以佣,输中华之产,骋彼远国,易其方物以归,博利可十倍,故民乐之。
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飚响答,十方巨贾竞鹜争驰,真是繁华地界,然事杂易淆,物羶多觊,酿隙构戾,职此之由。
成弘之际称小苏杭者,非月港乎?嘉靖云扰,赤白之丸乘倭而张,负隅建垒,几同戎穴。
私人海上贸易如此发达,国家又放纵不管,几乎所有海商都进行走私。巨大利润诱惑下,投身其中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为暴利铤而走险者。这种情况下,大量海盗产生几乎是必然,他们在海上陆地抢劫杀人无所不为,并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来组织武装。
……
当然,海盗猖獗对沿海贸易集团本身利益也有巨大损害,他们也希望尽可能肃清海盗的影响。他们之所以不主张废除那个一纸空文的海禁法令,是因为这一纸空文的存在,政府就不能收税,利润可以完全流入私人腰包,何乐而不为呢?海盗猖獗之后,情形就改变了。这时,他们就希望政府介入保护,进行必要的控制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要使海上贸易合法化,至于税收,这些利益集团可通过政府内的代言人将额度压至很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了隆庆开关。
一些人过度夸大隆庆开关的意义,似乎它真是什么分水岭,其实,隆庆开关前后的最大区别就是,之前所有海商都不必交税,之后少部分海商交一点象征性的税。明代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完全不是所谓隆庆开关决定的。
综上,明朝官方下西洋活动的停止也好,海禁法令成为一纸空文却长期不废除也好,隆庆开关也好,都是私人商业利益集团在背后操纵的结果。如果只是从表面现象去分析,比如什么儒家思想啊,什么大臣开明与否啊,那是永远也不得要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