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

2024-11-18 09:25: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乃至学校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且会不断地增值,让孩子一生都在享受着他的利息。良好的习惯,也是一个优秀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良好的习惯有很多,家庭教育应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主要的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 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材直接相关。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以下十个方面对你的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1、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遇难而退,或转向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攻克困难。所以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帮助孩子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2、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3、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4、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5、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做作业时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长应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6、记忆的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 7、阅读的习惯。让孩子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中外名著、寓言童话、散文诗歌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日积月累,反复消化吸收,对以后的写作大有裨益。 8、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多写感受,切忌平铺直叙,坚持住、写下去,写作水平肯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9、定计划

回答(2):

1、学习专注能力

做事不够专注,大多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这和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说得准确一点,父母、爷爷奶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孩子小的时候,头脑里基本是空的,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装进各种知识、思想;慢慢养成各种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也包括性格的大部分特质。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潜意识里面都会有模仿、学习的冲动,尤其是身边最亲近人的言行。

2、良好的作息习惯

作息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并不会意识到需要培养成自觉行为,更多是控制。孩子年龄小,又比较容易控制,自觉的作息习惯就不太容易养成。等大了以后再去纠正,很难。

所谓良好的作息习惯,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培养出来的,通常需要一家人共同遵守、共同努力。家长们,自己也要有相对良好的作息习惯,哪怕是装几年,也有必要。这种习惯培养的时间,还是幼儿园、小学这10来年,一旦养成,受用一辈子。

3、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又以学习时间学习、先学习后玩耍、当天作业当天完成、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规定时间做完规定事情等习惯为主要培养目标。

小学低年级培养学习效率为主。所谓学习效率,就是在规定的合理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候牺牲一点学习质量都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3-4年级之前,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拖拉的良好习惯。

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智成长一些、也会更懂事一些,在已经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前提下,可以注重培养学习质量;也就是在小学4-6年级期间,培养孩子有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各位家长应该都很清楚,如果不从小培养,大了以后费时费力,也难以有好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小时候很乖、成绩也很好,越大越差的主要原因。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以后,只要一发力,成绩就会蹭蹭蹭往上涨,关键是家长还不用操多少心。学习习惯好、成绩好,自信心也就上来了,整个人的状态、学习,就进入良性循环。再往后的人生,家长就可以慢慢放手。

4、独立能力

人的独立是发自内心的行动,是心理、情感、生活、思想和精神的独立。仅仅就独立性而言,有些问题留学生反而是表现最好的一部分孩子。只是他们的独立能力,并没有用在正途上。

就留学生群体来讲,普遍还是缺乏独立能力,也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独立能力不够,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问题。

孩子独立能力不够,通常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是原生家庭环境的问题。从心理、情感上尝试和父母亲人的逐渐剥离,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父母的感受),但却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和接受的。

独立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从能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5、自我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能力

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的缺乏,是绝大部分留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孩子是无辜的,这种能力的缺乏,应当归“功”于家长和全社会。

回顾一下80年代以后出生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是不是从小就不需要自己操心任何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冤枉吧?吃喝拉撒都有人管,不会错吧?

家里除了父母,还有四个老人都是服务人员;管学习、管吃饭、管玩耍、管睡觉。学校有班主任、副班主任、班干部、课代表;管考勤、管学习、管卫生、管作业、管仪表。

6、良好的阅读、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观察是对外界社会认知的一种方式,是不断吸取新知识的一种过程。思考是在消化、领悟和吸收、抛弃、提升、固化所接触的知识信息,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交流表达(口头和文字)是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向外界他人传达出来。

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会有阅读的习惯,但是随着年级上升、学业加重、补习繁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阅读的习惯逐渐丢弃。而一个人真正具有比较强的思考、辨识能力、学习能力的年龄阶段,应该博览群书、大开眼界的时间,正好是中学、大学时期。但这个时候,多数孩子,已经没有了阅读习惯。

回答(3):

在孩子一周岁之后要开始培养习惯。一,饭前饭后便后要洗手。二,出门带上帽子水杯等必需品。三,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四,在外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当孩子两周岁后,需要增加制定的规则。

回答(4):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