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和塘月色属于什么文体

2025-04-13 17:38: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管是写人、叙事、绘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浓浓的诗意,用先生的话说是:“散文中有时有诗。”自己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文章的语言张力,让我们不仅得到感官享受,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而庖丁解牛般剖析《荷塘月色》和《春》的艺术特色,可以更充分的体验艺术散文的无穷魅力。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2027932.htm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语言优美 意象新颖 感情丰满
  
  一、概述
  
  散文是什么?张国俊说:“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的形象的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它是散行文体,句式参差不齐,长短不一,语言自由灵活,不必押韵,不受格律的限制。”那艺术散文又是什么?根据张国俊的分析,可以概括为:第一,特别强调“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二,语言精炼优美,有诗的味道;第三,篇幅短小精干。窃以为,朱自清先生创造的抒情写景散文,应该归属艺术散文一类,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郁达夫在他的《艺术私见》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读先生的散文,朴素自然,色彩斑斓,意象新颖,景物描绘工笔细画,情景交融,无不给人一种美感享受。先生的散文,犹如王维的山水诗,美轮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读着这些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展现春天的美好和无限的活力,感情热烈奔放的句子,我思想这匹脱缰的野马便不知不觉被先生引领到了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春天。由着先生奏出的美妙旋律,信步在绿茸茸的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尽情享受太阳的笑脸和春的歌声。《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散文,最能体现先生写景散文亦即艺术散文的特色。我们不妨从文章的语言、意象、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进而领略艺术散文的魅力。
  
  二、《荷塘月色》和《春》的语言特色
  
  先生的写景散文最出色的《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写景物,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语调较为低沉,《春》则显得热烈欢快。但是,不管是低沉,还是欢快,均呈现先生散文“家常体”的语言特质。
  (一)、《荷塘月色》和《春》动静相生、善用比喻、精于拟人、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1、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当然,有了月光,才能看到荷叶与荷花。不过,如果在此仅表现直接的视觉感受,很直白地说:“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肯定是味同嚼蜡。先生的高明在于,将皎洁的月光,比喻为(银色的)流水。且一个“泻”字,功力彰显,搅动了整个寂静的荷塘。
  (二)、《荷塘月色》和《春》很自然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立体、动态、诗意的荷塘月色图和春意盎然的艺术画卷
  1、《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是视觉)“微风过处(是触觉),送来缕缕清香(是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听觉)。”“微风过后”是视觉通于触觉,“送来缕缕清香”是触觉通于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嗅觉通于听觉。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新颖而奇妙。类似的句子还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等,细细地赏玩这些美妙的句子,其乐无比。
  2、《春》的感官描写语言显得更欢快,不仅五光十色,且跳跃更大。“盼望着,盼望着”春天就不知不觉来到了身边。冬眠的万物“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有了变化,绿了;水有了变化,蓝了;太阳也舒展着笑脸,红了。还有红色的花,粉色的花,白色的花,加上遍地说不上名字的野花,真个是色彩斑斓,春意盎然。
  与《荷塘月色》不同的是《春》的句式跌宕更大,语流更为轻快,跳跃、意识流的修辞手法更是强化了文章的艺术生命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先生在这里以热烈明快的感情基调,用长镜头拍下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朴素自然,洗练清丽,音韵和谐,感情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荷塘月色》和《春》意象丰富而又独具韵味
  
  “意象,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荷塘月色》和《春》的意象飞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穿越时空,联想丰富,新颖奇特。
  (一)《荷塘月色》在形容荷叶和荷花的美丽时,分别将其喻为“舞女的裙”、“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一连串柔美的意象,给人一种亲切、柔和、清新的感受。
  (二)《春》在营造意象方面,与《荷塘月色》的异同在于:一是将“春天”比喻为“小姑娘”,是一个十分柔美的女性意象。这与将荷叶比喻为“舞女的裙”,荷花比喻为“刚出浴的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迥异在于《春》的意象表现得更加积极、向上、欣然、充满朝气。请看:
  1、小草是春天的第一位使者。它“嫩嫩的,绿绿的”“软软的”,“坐着,躺着”,其情其状,活灵活现。这些意象组合,让人感受到春天已经到来,万物欣欣然的张开了眼睛,呈现出勃勃生机。
  2、将桃花、杏花、梨花比喻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有遍地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成千上万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丝中翩翩起舞。这些意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动感十足的百花蜂蝶争春图。
  《荷塘月色》和《春》的意象独特的内涵、意蕴和色彩,来源于先生的博学多才,以及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把握。正因如此,这两篇文章,几十年来一直得到读者的称颂。
  
  四、《荷塘月色》和《春》是两曲充满感情而又意蕴悠长的咏叹调
  
  情与景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相得益彰,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如此。先生是善于想象,富于情思的作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先生笔下的自然景物,总是蕴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
  1、《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当时。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先生目瞪口呆。但他又没有像其他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那样,走向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政治道路。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武装革命心存疑惧。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去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既能逃避残酷的现实,又可以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说,《荷塘月色》的梦,正是他的精神避难所。但是,对于受到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先生,要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他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他内心的

矛盾与冲突,从《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感觉得到。
  2、尽管是心情颇不宁静,但走到了荷塘边,先生还是能够超然物外,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尽情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此刻先生的心情非常自由愉快,“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种愉快的心情,不仅开放了他的神思,并且一直贯穿在对荷塘景物描写之中。
  3、《荷塘月色》除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的”字句式来加强感情色彩。比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缕缕”等等,既写出了荷塘周围杨树的层次感和动感,又表现出了先生喜悦的主观感受。而“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等的使用,还是折射出受“心里颇不宁静”的影响。文章前后用了12个“的”字句式,音韵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像一根感情纽带将写景抒情有机地串联起来。
  4、《春》是一首春天的颂歌。1932年底,先生从欧洲游历回来,便与陈竹隐女士喜结连理,9月上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翌年四月喜得贵子。这段时间先生心情舒畅,对未来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整篇文章洋溢着憧憬春天、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情感。
  总而言之,读《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文章,无疑会感受到浸透在字里行间的绵密深厚、热情奔放的情致,并被其深深地感染。古人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雾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写景散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描绘景物生动准确,形象飞动,细致传神得到读者的赞赏。“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之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这两篇文章均是读者公认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典范。“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荷塘月色》意境蕴藉悠远,让人读后掩卷仍余韵缭绕,回味无穷。《春》则意境高远,且富于哲理给人以启迪――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是希望”,让春天“领着我们上前去”。
  综上分析,《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具有将物境、情境、意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清丽委婉,比喻生动形象,意象新颖奇特,感情热烈奔放的艺术特色。阅读或朗诵《荷塘月色》和《春》,不仅能拓展和提高我们的文化视野与审美感受,更由于文章彰显的诗情画意,让我们获得更广泛的想象空间和愉悦体验。

回答(2):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