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收传播信号
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教科书是依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学生在教育传播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远距离教学传播和个人自学传播,主要是依靠教科书来进行系统学习的。阅读教学参考书,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2.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对于课堂教学传播,讲授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渠道,它不是简单重复书本知识,而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与深化,并指导学习方法。
3.视听其它多种教学传播媒体。学生应具备正确的视听方法、善于从展示的多咱教学媒体中获取事物的全部行征与规律。
4.视听大众传播媒体
5.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
(二)进行译码工作
1.将信号转换为符号 2.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
(三)输出与反馈信息
学生在接收和进行信息译码期间和之后,伴之会产生一些行为,这些行为所代表的信息,是一种教育传播效果的信息,也称为教育传播过程的输出信息。若这些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反作用于教学传播过程,被称为反馈信息,它被用于调控教育传播过程,使教育传播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输出信息的行为表现
首先是接收传播信号时的外显行为,它表现在:(1)注意力。(2)喜爱程度。
其次是在进行译码工作时的外显行为,表现在:是否认真思考问题,在表情姿态上,有否静思、点头、摇头,或者及时提出不同的见解等等。
最后是信息译码后的效果行为。它表现在:(1)知识的积累。(2)能力的提高。(3)观点、情感的改变。
2.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练习与作业;考试。
学生并不是机械,他接收信息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主动地接受信息,甚至是有赞扬生地去接收与理解信息。
(一)目标性行为
1.接受信息要按培养目标规定
学生接受信息,是按照教育方针规定的,在我国现阶段,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学生传播行为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主动性行为 (二)主动性行为: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
(三)选择性行为
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指出,受播者对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三种选择性因素:
1.选择性接受。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理解包含四种意义:依习惯来说,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传播内容;依心理的调和来说,人是接受合乎于自己本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或歪曲与自己观念相反的内容;依易得性来说,人们通常喜欢接受容易理解的传播内容;依效用性来说,人们接受传播内容,总是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为优先。
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干扰。
(一)生理素质要求
在接收信息方面,要求学生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嗅觉等器官,发育正常。
(二)心理素质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加强接收与加工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广泛地接受来自各种教育传播渠道的信息。
3.集中注意力,保证最重要信息的输入与加工。
4.具备良好的观察与接受事物的能力,充分发挥感觉器官的功能
5.要有积极思维的习惯,使输入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加工。
(三)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 社会经验
2. 基础知识 3. 动手能力
4. 人际交往能力
(四)思想品德素质要求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3. 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
4. 尊敬师长,热爱与团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