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2024-11-20 11:21: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武侯祠位于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年代无资料可详考。但是从杜甫诗《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来看,至少在唐代,武侯祠已经建于柏树森森的成都南郊。由一些资料可知,在唐、宋时代,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在旧址上重建的。重建时,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特有格局。但清代的工匠在不违反封建君臣尊卑礼制的前提下,巧妙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地位。现今武侯祠的正门匾额上赫然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但历代人民出于对诸葛亮的仰慕与爱戴,一直称其为“武侯祠”。

武侯祠占地约56亩,古柏苍翠,红墙环绕。主体建筑坐北面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廊,过厅至诸葛殿东西两厢房,形成两组四合建筑结构。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堪称研究蜀汉历史的博物馆。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一通为唐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四通为清代刻建。其中唐代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负盛名,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极力称颂他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明中叶四川巡按荣华游武侯祠后,为碑写跋语,盛赞裴度“文体绝正”,柳公绰“笔法遒劲”,鲁建“技艺精良”,故后世称为“三绝碑”。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进二门,见长廊壁上有37块石碑,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碑文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道劲,刻工精良,相传此墨迹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手书。据说,他在抗金途中,宿于南阳武侯祠,应道士之请,书写了前后《出师表》,当时满怀激情,一气呵成。

穿越金碧辉煌的二门,即看到高大宽敞的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应战,但刘禅不听。他悲愤至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刘备像右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仅不能保住父业,而且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东侧的文臣廊房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由赵云领衔。再绕到两侧偏殿,东配殿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西配殿有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就到了武侯祠。此祠近于民居风格,祠周围点缀有翠竹和峰石。祠内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塑像两侧还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陪祀。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的,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报警,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都是歌颂诸葛亮业绩和人品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殿内正中的一联,为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在殿内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此庙原在成都市中心的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迁建于此。正殿原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泥像,后毁损,迁建后重塑于庙堂之上,另廊房两壁新增10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均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出三义庙西行,沿武侯祠西侧廊房前行,至红墙夹道就是史书上称为“惠陵”的刘备墓地。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和寝殿。武侯祠不仅让人联想起远去的历史硝烟,还体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