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最长的朝代是周朝,从前1046年开始到前256年结束,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约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公元前1041年。
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扩展资料:
周人历史: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 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
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而且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而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的结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朝
中国历史中最长的朝代是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88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扩展资料
周朝领土区域:
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在成康之治这个时间段中,周朝进入了前期兴盛的一段时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朝鲜一带,是为箕子朝鲜。剩下的商朝遗民在三监之乱中被镇压,周朝在今天洛阳用商朝遗民的枯骨堆砌了一座大城--成周,即雒邑。
这个时候淮水地区的淮夷臣服了,其余的商朝遗民就在今天河南的商丘睢阳区呆着了,是为宋。这个时期我国东北的肃慎听说周成王东征的英姿,特地前来朝贡此时周朝的领土,东北抵辽东半岛,西北到达陕西南部一带,南直取长江,这个时候周朝的疆域最为广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中国历史中最长的朝代是周朝,从前1046年开始到前256年结束,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朝的中央制度:
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87]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
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
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中国历史中最长的朝代是周朝,从前1046年开始到前256年结束,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扩展资料
周朝领土区域
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在成康之治这个时间段中,周朝进入了前期兴盛的一段时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朝鲜一带,是为箕子朝鲜。剩下的商朝遗民在三监之乱中被镇压,周朝在今天洛阳用商朝遗民的枯骨堆砌了一座大城--成周,即雒邑。
这个时候淮水地区的淮夷臣服了,其余的商朝遗民就在今天河南的商丘睢阳区呆着了,是为宋。这个时期我国东北的肃慎听说周成王东征的英姿,特地前来朝贡。
此时周朝的领土,东北抵辽东半岛,西北到达陕西南部一带,南直取长江,这个时候周朝的疆域最为广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中国历史中最长的朝代是周朝,从前1046年开始到前256年结束,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约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公元前1041年。
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扩展资料:
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
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
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
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