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是通过兵变而建立政权的,为避免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情况的再次发生,北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第一,集中军权。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即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职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职权,使其互相牵制。还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治武将专权。另外,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第二,集中行政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隔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隔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隔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北宋在各路设传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有传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为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格局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兀烂,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极贫积弱的祸根。
宋朝不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繁华的,得算唐朝..
封建制度的,得算清朝~
因为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各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使官僚群体过度膨胀,地方兵力不足,无实权..所以才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宋朝不是封建社会的顶峰,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顶峰。三国演义诸葛亮说过,人如果大病,当以稀粥调治,再以猛药继之,病可痊愈。中国自安史之乱,饱受战乱,正如人病入膏肓。赵匡胤的战略可以说很正确,但宋还是受欺负,这就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不是说你们不对,但是,你们不懂历史或没有历史眼光的不要乱说,糊弄无知小儿!
政府或政府职能所带来的社会弊病并没有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社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宋朝的进步正是体现在这里!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单就社会进步而言,他的进步在于1、使得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科举的普遍实行使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国家大事(大家欧阳修就是平民出身)2、国家大事不再掌握在贵族的手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唐朝贵族是凭借地方势力来掌握权力如李氏的出身身也是这样,而在宋朝已经没有这样的贵族了。3、商业更发达,人员的流动更自由,这一点可以从书里唐宋都城图的比较中看到。《清明上河图》大概谁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清朝才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宋只是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文官系统
这主要和当初赵匡胤武将出身后夺取政权,对武将都不信任,故把权力都放给了文官,而一力地削弱武将的权力地位,致使国家战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