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主要内容:
《在酒楼上》以“我”的角度讲述了“我”与吕纬甫的故事。这里的“我”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不只是一个旁观的叙述者,而是参与到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我”和吕纬甫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曾是一起去城隍庙拔掉神像胡子的新青年。
是议会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而打起来、激情澎湃的青年。“我们”虽然曾经都拥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却因为革命的失败以及生活的无奈而落入沮丧和彷徨中的中年人。
不同的是“我”和吕纬甫同样面对生活的无聊和寂寞,他们的选择却不同。“我”坚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进、反抗,而吕纬甫却选择放弃前进,回归到世俗生活当中。
扩展资料
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在酒楼上》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与五四时期的激进、热情、感伤不同,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我们把鲁迅小说的这种特点称之为“鲁迅气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酒楼上
“我”同吕纬甫在酒楼上不期而遇.旧友相聚,不免反顾往事,互通长短.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由于“心死”吕纬甫变得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吕纬甫还向“我”细细地讲述了两件小事:他说,这次他来S城的目的,一件是奉母命为三岁时夭亡的小兄弟迁葬,另一件是,母亲要他给旧时的邻家姑娘阿顺送两朵剪绒花去.两件事他都办得不如意.这两件事都是很无聊的,“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但他却都做得很尽兴.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鲁迅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