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鹧鸪天 代人赋 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

2025-04-09 13:29: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荠菜花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2009年海南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5.18-1207.10.3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鉴赏】
此词约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2年)前后,当时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已数年,写了一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这是其中一首。词题“代人赋”,实际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辛弃疾这首词,你会感到一股乡间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这首词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强调的不是城中的繁华和欢乐,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很明显的不同。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用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观察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田园之美。细细体味这首词,可以感受到其中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大有区别。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上片以细腻之笔,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景物图:桑树冒出嫩芽,蚕种已孵化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点点暮鸦飞归山林。作者写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农村常见的景物, 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一句就像一个镜头,组合成一幅江南农村的春景图。虽然也用了“斜”、“寒”、“暮”等修饰太阳、山林和鸟鸦,却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而点明是初春傍晚之景,说明初春的江南农村就已经是美如画,充满着勃勃向荣的一片生机了。整个画面的描绘细腻,表现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
下片用粗线条勾勒山和路。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青旗”说明这里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可以让人一醉。这里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
最后宕开一笔写景,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占有了美好的春光。同时也象征地表达了那些深居朝廷之内的高官,尽管荣华富贵,却娇弱得怕这怕那,全无一点生气;而在野的却是不怕这不怕那,充满着活力。国家的生机倒是在野者的身上,而不在朝廷。既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又表达了作者对昏庸腐败朝廷的失望和抨击,见出作者虽罢官在野,仍时刻不忘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这首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是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是辛弃疾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

此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通过这些描写,寄寓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赞美。末尾两句则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寓了自己的议论,虽婉转而极为辛辣,真是一石数鸟。
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回答(2):

“晚日寒鸦”“柳塘新绿”是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乍暖还寒的初春,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寒气渐浓,乌鸦聒鸣飞掠而急归巢窝。一片萧瑟。近观池塘边柳树已有些许绿意,温馨柔美。一为哀景一为乐景,但都借景抒情衬托悲情

回答(3):

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上,描写桑树抽芽的过程、蚕卵开始孵化,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

回答(4):

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