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2、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3、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5、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扩展资料
影响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立起来,但专制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宰相权力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汉代的宰相,权力相当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到了宋代以后,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政治制度
措施:
1)集中军权(收兵)a.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
b.设枢密院,使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并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兵权
c.实行更戊法,造成兵将分离,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动兵变
d.实行“守内虚外”政策,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司法权a.中央:削弱、分割相权——实行军政、民政、财政的三权分立,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及三司使,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b.地方:派文官任知州并设立通判相互牵制,削弱地方行政权;地方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核批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3)集中财权(制钱):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
积极方面: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方面:(1)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2)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3)地方上财政困难
(4)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分相权:枢密院分兵权;转运使分财权;
2收兵权:禁军为野战军,收天下精锐之兵。半归首都,半归各地,强干弱枝。
3地方以文官做知州,并设通判为副监督。
4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巩固统治基础。
经济:地方设置转运使,每年运送大量财物给中央,地主土地兼并也严重;军事:地方的精装士兵编入禁军入驻京师,定期更换将领守卫京师,兵将分离;设计解除石守信等大奖兵权;政治:削弱相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相权;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文化:发展科举制,扩大录取名额,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重文轻武。 ,守内虚外。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据我了解,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提高文官地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用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判和转运使等;二是加强对武将的控制,如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正规军的配置采用“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