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人的闽南堂的起源

2024-11-09 05:07: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以广东汉族三大族群头面部及体部测量的10项指标与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及华北汉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府人和潮汕人与华北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较少与沿途的其他汉族群体融合;而客家人与华南汉族及华中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可能与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但,这个结论也许还需要遗传学的验证。
  福建长汀是历史上闽西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也是移民路线的一个点。说透了,就是要证明某种观点有把握一点。其他的选点都在移民路线附近,就说明问题。广东客家与闽西客家的血缘当然不同。台湾客家大部分来自广东,其中梅州最多。血缘研究证明,主体血缘是百越。据网上消息,广东的研究也证明客家与广西壮族有高度相似性,基因库中带有大量类似壮族的基因。这就和长汀客家偏向苗瑶不同。

  广东汉族三大民系体质特征分析:

  有关广东汉族三大族群人种差异的专门研究,目前可见的只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陈华等人1997年进行的体质测量成果。经抽样910名三代内分别讲广州话(应为广州方言,即粤方言.作者是外省人士,不清楚这种说法的区别)、潮汕话,客家话的大学生,33项指标和数据统计,结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于广府人,高于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广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头面部指数:
  头长宽:潮汕人头型相对较宽而短,客家人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头长高:客家男性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男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潮汕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而客家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头宽高,客家人头顶较高而窄,广府人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宽,潮汕人介乎两者之间。
  形态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对较宽而低,广府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对宽而低,广府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对宽而短,广府人相对窄而长,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间。
  口:客家人相对口唇较宽,口裂较短;潮汕人相对口唇较薄,口裂较宽;广府人介乎两者之间。
  容貌耳指数:客家人耳朵相对较宽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以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头面部10项指标与广西壮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彝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均值及15省汉族的均值和变异范围进行比较,计算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类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广东客家人与广府人的相似性较大,这两个族群与广西壮族有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与15省汉族群体的相似性较大。这表明,客家人和广府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高,而潮汕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低。
  以广东汉族三大族群头面部及体部测量的10项指标与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及华北汉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广府人和潮汕人与华北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较少与沿途的其他汉族群体融合;而客家人与华南汉族及华中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可能与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但,这个结论也许还需要遗传学的验证。

  虽然罗氏建构“客家”的主要动机,是要来抗衡广府人对客家人的侮辱
  (胡等,1997),而不是要故意误导方言学。可是,他跟方言学界却开了
  个世纪的玩笑。直到今天为止,大部份方言学家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
  “客家”形成模式的。于是,当现代的方言学家依照罗氏的启示,按图
  索骥去赣南和粤北找“客家人”和“客家话”时,一来又发现这些人不
  但没有任何“客家”认同,而且大部份自称是“本地人”(刘纶鑫,
  1995;张、万,1996),来跟操嘉应话的明清移民相区别,二来更发现他
  们所操的“客家话”跟嘉应话差别很大。所以一些学者只好将他们理解
  为“老客家”和“新客家”(张、万,1996),而没有想到这正反映了客
  家认同只是近代才出现的事实。

  由于罗氏理论的作祟,很多人认为目前被称成为“客家话”的嘉应话形
  成的时候,客家人便诞生了(张卫东,1996)。他们没有想到,就算到今
  天还有不少地方的嘉应系方言,还没有冠上“客家话”的称号呢(Lau
  and Chow, 1998)!虽然张光宇(1995)在讨论客家话的形成时,正确地考
  虑了移民因素,指出罗杰瑞“南方汉语”说 (Norman, 1988) 不能解释
  客语的现象;但是他还是不能避免被罗香林“客家理论”引导错误,认
  为“客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系,得名源于畲汉关系:“客家人”是
  “半畲半汉”, 汉畲混血的结果;由于“客家人”身上流着被人看贬的
  畲族血液,所以强调自己来自中原(张光宇,1995:174)。而没有察觉到
  “客家”是近代广府人奉上的桂冠而已,过去很多对“客家”的解释都
  是一场误会。

  根据近年生物学的分析(赵等,1991),中国境内74地点中,广州人跟梅
  县人的血缘最接近。而二者虽然也跟畲族颇接近,但却没有人怀疑广州
  人有大量的畲族血统。因此,“客家血统特殊论”全无科学根据。而根
  据徐通锵(1995)对基本词汇的计算,全国七大方言中,广州话跟梅县话
  互相最相似的数据,就不可能是一个误差,而是“客家”和广府属于同
  门血亲的铁证。不幸的是,汉语方言学的诞生比“客家”建构晚,而且
  多少依赖了“客家理论”来替汉语方言分区。结果是,汉语除了用语言
  学的论据来分区以外,还利用非语言学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观察讲一
  种南方方言的人,有没有客家认同甚至是有没有被认为是“客家人”(黄
  雪贞, 1987)。

  可是,罗氏的理论对方言学的影响已经很深,方言学者的脑筋一时间很
  难转过弯来。所以罗常培(1958)虽然看到临川音系跟梅县话很像,却没
  有得到他们是同一种方言的结论。而最近几十年的方言学界,更常为
  “客、赣”的分合而伤透脑筋,制造很多方便客语区别于赣语的“界
  线”(王福堂,1998)。受到罗氏的影响,桥本(Hashimoto,1973)、罗杰
  瑞(Norman,1988)、黄雪贞(1988)等也企图对一个自古就存在的“客家
  话”作出定义。

  3.3 “客家话” 的本质和范围
  最近沙加尔已经明确地指出,“客家话”的定义可能包括非语言学的因
  素即客家认同,而他也不太相信罗氏对客家形成的描写(Sagart,
  1988),但不少方言学者还是花了不少的气力,去“重构”一种子乌虚有
  方言的历史。既然“客家”只是一个在清代才建立的民系,许多对“客
  家 ”过去历史的搜寻就显得是徒劳,我们对它的前身,“程乡人”和
  “嘉应话”的认识,才是解开“客家”之谜的钥匙。
  根据梁肇庭(Leong, 1997)的研究,操嘉应话者原来的分布范围只在嘉应
  州附近,明代中业至清初之间,嘉应州人大规模向江西北部及珠江三角
  洲迁移,前者称为“棚民”,而只有后者才成为“客家”。虽然目前棚
  民的后裔没有客家认同,但由于他们仍的方言基本属于嘉应话系统,所
  以方言学家也将之界定为“客家话”(黄雪贞, 1988;李、张, 1992)。
  今天,狭义的“客家话”其实也只是梅县话和类似的一些口音。目前广
  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客家话”,其实也是在过去几百年间由嘉应州迁
  移出去的,调型主要也是梅县或五华两种类型的其中一种 (刘镇发,
  1996)。最近,庄初升先生也论证了粤北的“客家人”是明代中业(十五
  世纪末)才开始进入韶州的(庄初升,1998),而很多这些操嘉应话者到今
  天很多也不自称或被称为“客家”。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清初如实画一
  张当时的方言地图,那上面根本就没有“客家话”。
  因此,现在中国方言地图上“客家话”的范围很大。基于罗氏的观点,
  很多唐宋便设籍在赣南或岭南的人被视作“客家人”后,他们的方音便
  被列为“客家话”。而这些所谓“客家话”中,很多跟嘉应话根本没有
  直接的关系。目前被编入“客家话”的方音,其实只是赣粤方音中的一
  分子而已,和粤语、赣语基本上都是宋室南渡时带到南方的。这样,我
  们就知道为何过去为“客家话”作出定义是何等困难,甚至徒劳无功。
  “客家话”是明末清初“粤赣方言”的粤东嘉应话后裔,所以今天的
  “客家话”只应包括嘉应州(目前称梅州市),和明末清初时由嘉应州迁
  出移民所坚持至今的方音。由于分化时间不长,所以这是今天各地嘉应
  系“客家话”保持高度一致的主要原因。

  4 结论
  在客家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方言学在订立“方言”层面上的
  问题。虽然我们不一定要精通历史学或人类学,但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给
  误导,方言学就要走一大段冤枉路。
  前人对方言的研究因为缺乏了一个严谨的方法,加上一个静态的方言
  观,较少从历史人口流动、族群争执、语言交替和融合的角度去全盘考
  虑,更没有考究“客家话”非语言学因素 —“客家认同”的来由,反而
  片面地依赖一些带感情成份的“结论”,结果更为了要分别“客家话”
  与“非客家话”,挖空心思去找出汉语方言的界限,浪费了不少人员的
  宝贵时间和精力。弄清了“客家人”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便会明白,
  汉语方言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如何处于窘境。
  虽然很多人已经发现“客家话”(梅县话跟赣语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沙加
  尔根据近年的发现,认为客语和南部赣语实际上不可分割,不相信罗氏
  的结论,而且推断“客家话”是很晚近才形成的方言,这是很有创见性
  的(Sagart, 1988)。但碍于罗香林“客家理论”的作祟,目前的主流意
  见是将它们分开为两个方言来处理(张、李,1992;王福堂,1998)。而
  且,嘉应话和粤语方言可能的关系,也因为“客家理论”的左右而没有
  人去注意。除了徐通锵(1992)的基本词汇,证明客、粤分家只有六百多
  年以外;近年分子生物学的发现,也证明广州人和梅县人在血缘上最接
  近(赵等,1991),这说明了“客家方言”的创立,不仅违反了语言学,
  同时更违反了自然科学的证据。
  因此,根据推论,客语和大部份的粤语、赣语,以及惠州本地话
  等方音,都是“赣粤方言区”的成员。他们组成的单位,应该跟从浙
  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的“闽方言区”同等。这样,客语、粤语、赣语
  也跟闽北、闽南、闽东语等一样,属于“次方言”的级别。这也较客观
  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历史关系、相似度和互懂度。而随着21世纪的来
  临,汉语方言学势必走出新路向,正确地认识各种方言的关系。
  根据你的补充提问,回答如下:
  河源与客家: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回答(2):

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曰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曰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曰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
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
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
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