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
去疾苦不远,疑似实生患。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逐臣尚何有,弃友焉足叹。
白话译文:
天道适宜而且简单,人生的路却很难走。不要提一些莫须有的事,翻开他们仿若斑斓。离开疾病就离开了痛苦,你却好像真的病了。飞翔的马蜂好像要灭了天道,瓜田李下却迷惑了孔颜。被驱逐的大臣尚有,被遗弃的友人却在何处?
出处:出自西晋陆机的《君子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前军都督,率军二十万,南向洛阳讨伐长沙王司马义。陆机为建功立业,振兴家声,付出了大半生的追求。
然不料鹿苑一战,大败而归,二十万人马同日丧尽。司马颖大怒,使牵秀密收陆机,遂遇害,时年四十三岁。对于陆机之死,有人便归结于他的“邀竞无已”,不该投身于“八王之乱”,而应及早抽身返乡。
陆机出身于东吴世家,这个家族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它显赫的声誉,为其成员提供过政治、经济的保护,使他们的成长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同时这个家族培育出来的优秀人物,即如陆机父(陆抗)、祖(陆逊),又都以自己杰出的成就反馈于这个家族,愈增加它的份量。而一旦东吴灭亡,这个家族随之衰败后,它遗留给子孙的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作为嫡系继承人的陆机,勤勉而又诚恳地接受了这份遗产。综观陆机全部诗文,其表露出来的主导思想,始终围绕建功立业、振兴家声这一严峻主题。尽管在众多的篇幅中,陆机流露了对洛阳生活的厌倦,及刻骨的相思。
这是陆机滞洛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支持这种原因的基础,是他主观上对自己才能的过高估计。这首《君子行》就是他的表白。
《君子行》
三国:曹植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译文:
君子防患于未然,不处于嫌疑之间。
不在瓜地旁提鞋,不在李子树下正衣冠。
叔嫂之间要以礼相待,长幼尊卑要有序。
勤谨谦虚得到自己的权力,和光很更难。
周公下白屋,吐出来不到餐。
一洗三次握着头发,后世圣人贤人。
扩展资料:
《君子行》赏析:
开头六句更是道尽君子处世哲学,通过瓜田李下不正冠提鞋的细节,叔嫂之间以礼相待、长幼有序这几件事,对君子的处世有了一个基本的日常规范,就是要学会避嫌。
而第七、八句则是进一步阐述了对于君子自身素质的要求,既要自强不息,又不能锋芒毕露,这才是谦谦君子之风。
最后四句通过古之圣贤周公的故事强调君子的又一方面“胸怀天下”。从刚开始避嫌的“独善其身”到最后的“兼济天下”,其实这并不矛盾,而这恰恰也对应着古之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
这首诗中所说的“兼济天下”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那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对于自身素质的要求却可以成为处世准则。明事理,知轻重,既要自强不息,又不要锋芒毕露,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谦谦君子。
曹植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关于“七步成诗”的典故,当然除此之外,他的《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也都是名传千古的佳作。
当年南宋文学家谢灵运还曾评价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由此也可看出曹植的文学造诣之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行
《君子行》
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
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
去疾苦不远,疑似实生患。
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
逐臣尚何有,弃友焉足叹。
福钟恒有兆,祸集非无端。
天损未易辞,人益犹可欢。
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
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君子行》是晋代文学家陆机的诗作。
翻译:
天道适宜而且简单,人生的路却很难走。
不要提一些莫须有的事,翻开他们仿若斑斓。
离开疾病就离开了痛苦,你却好像真的病了。
飞翔的马蜂好像要灭了天道,瓜田李下却迷惑了孔颜。
被驱逐的大臣尚有,被遗弃的友人却在何处?
福来的时候有兆头,祸来的时候却消无声息。
天道有损却无人说,人有一点缺陷却被他人嘲笑。
近亲的人苦于没有自信,君子却防患未然。
文中拾尘的典故:
传说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得食。后得米,由颜回、仲由二人在一间破屋里烧饭。
颜回见一块烟灰落到饭里,感到被弄污的饭弃之可惜,就取来吃了。
子贡从远处望见,以为他偷食,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颜回不会做这种事。
后来问明情况,孔子很有感慨地说:“所信者目矣,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矣,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后以“拾尘”喻因误会而致疑。
“掇蜂”说的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尹吉甫有子二人,异母所生,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
后母想让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便向尹吉甫进谗言说伯奇调戏她,并让尹吉甫登台观看。
后母取蜂放在衣领中,让伯奇替她取蜂除毒。尹吉甫看到这一情景大怒,责骂伯奇,伯奇害怕,投河而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行
《君子行》曹 曹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译文:
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在瓜田里不弯下腰来提鞋子,(免得人家怀疑摘瓜),在李树下不抬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临漳)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突出,很有声望……。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 。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
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
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