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献辞
康 桥
我用心捧起一本书,捧起红色的遵义,捧起一首心和灵魂的交响。
这是诗人的献辞,这是诗人峭岩献给党九十周年诞辰的献礼。
我仰望到一面旗帜,仰望到一面旗帜染红的遵义城,仰望到红色旗帜和红色遵义染红的漫漫长征路……
我又一次用心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不,还是让我们像诗人峭岩一样闭上双眼,关闭瞳仁的光束,关闭大脑的思维,隔开市井的喧哗与诱惑,然后用心灵上路,用一颗滚烫的心抚摸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抚摸鲜红旗帜映照下欢笑的河流,抚摸鲜红旗帜映照下奔驰的草原……
我听到镰刀和斧头煅打苦难煅打岁月的声音,大地被红光普照。
长诗《遵义诗笔记》把思想艺术、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浓浓的红色氛围中自觉地跟上红色的队伍。
我就是这样用心跟随诗人峭岩,从七月出发的。
队伍之中,我们能看到我们父辈的身影,看到一个又一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争在远山潜行。我走近许多年前一个个热血的心跳,在夜晚倾听一位诗人和一位领袖的一次长谈。
七十四年前的遵义,诗人峭岩还未出生。
但是。七十四年后,诗人峭岩大步跟上伟人毛泽东。
另一位诗人,从不同的空间,同时抵达。
让我的脚步轻些,再轻些,不要打拢诗人和毛泽东跨越世纪的长谈。
透过茫茫的雾雨,我听到诗人峭岩问主席:革命和红辣椒有什么关系?
主席哈哈大笑:关系大的很呢,红辣椒是真正革命者的粮食。要革命,就得吃红辣椒,吃不得红辣椒的人,就不能战斗!
诗人这样理解红辣椒,才能怀揣红辣椒,像怀揣火焰,挺身过江。
寒冬腊月的乌江,寒风如刀。诗人挺身而出,把仅有的单薄衣裳撕成两片,一片做船、一片做帆;这还不够,诗人把两根肋骨也抽出了,一根左浆、一根右浆;这还不够,受伤的战友失血过多,诗人切开大腿的动脉,连接受伤的战友……
诗人还说:我还能做什么,请快对我说……
《遵义诗笔记》,我读到的是热血,5000行热血澎湃的长诗。
诗人坚韧而锋利的语言,使铁质的抒情更为铿锵有力。无论是谋篇构章,还是深度抒情,长诗都有独特的艺术视角。诗人峭岩没有过多地抒写长征的悲壮,甚至没有把湘江之战作为一个章节处理,诗人只把湘江战役放在智取遵义之后来略写,这种艺术效果,比血淋淋的渲染更胜一畴。
诗人跳过湘江,直奔遵义的前夜——乌江。
这是诗人峭岩采用诗笔记的方式,突破叙述诗的局限,从而使叙述角度灵活而多变的大胆尝试。
沉重的乌江:大山中的黑蟒蛇。蒋介石要在这里导演第二次“湘江战役”。
让我像诗人峭岩一样把血点燃,把力量点燃,跳上渡江的竹筏。
这里,诗人把叙述自然地过渡为抒情,并做了细节上的处理,使历史的叙述具体到一个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环节。诗人说:新中国在竹筏上,水深火热在竹筏上,东方的曙光在竹筏上,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在竹筏上!
所以,诗人手不离浆,诗人抽出自己的肋骨,去换折断的浆。
诗人峭岩不仅仅是用笔在抒写,而是用整个身心在投入战斗。
是的,正因为这样的沉重,正因为这样的意志和坚强,当年的红军才能突破乌江。
红军转败为胜的关键在乌江。诗人对历史的洞悉,对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思考,都折射出红军在艰难困苦中所显示的人性力量和光辉。
像前辈把自己铺展成道路,诗人用热血引领:困牛山,一百多名红军跳崖的悲壮故事,红六军团18师52团一百多只猛虎……
诗人写道:我就是他们手中的一杆枪,尽管身后有送别和期待,有眼泪和爱情,诗人也要去报数,也要随一百多名跳崖的红军一起跳下去。
同样,在这里诗人没有写跳崖红军粉身碎骨的惨烈,而用“一百只雄鹰跌落”来形容红军集体跳崖的壮烈;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不是最恰当的比喻,但读者会认为应该是这样,我们从心理上更相信艺术家的描绘。还有跳崖前的“列队”和“报数”,这些虚拟的场景都不可能是真实的现实,但却使我们的阅读在感动中产生共鸣。
诗人说:有些人的名字要蘸着血写,用刀刻在青铜上,有些诗需要跪着写,献给感动我们的悲壮。诗人峭岩对红军的热爱无人能比。
从这里,我理解了我们的军旗为什么这样鲜红,是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是诗人的热血浇铸,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变的红色信仰,让我们的党旗永远鲜红!
对于共产国际战士李德,诗人给予了同情和理解。那个为中国而来,为红军而来的日耳曼血统德国人,长征路上洒下他不可抹杀的汗珠,尽管他失误的指挥酿成一次又一次不可饶恕的大错,牺牲的红军战士血流成河,诗人还是写道:我的苦难中的朋友,我的异国的援手,我理解哟,你的手是热的,你的心是烫的……
我赞叹诗人峭岩的胸怀,感叹他国际主义诗人的诚挚的心、火热的情。李德在天之灵若有知:他会热泪盈眶,他会感谢中国诗人的理解,他会感恩中国诗人的善良。
诗人峭岩以他崇高的胸怀拜访遵义的一棵树,还像普通百姓一样去摸“红军菩萨”的脚。当地的老百姓相信,摸红军菩萨的脚会吉祥,摸红军菩萨的脚会走运。许多烧香祷告的人,回去后病就好了,他们相信红军是菩萨,活着给百姓看病,死了保佑百姓。
真实的红军战士叫龙思泉,因为菩萨是女姓,所以,慢慢就演变成女红军。百姓说:摸一下保健康,摸两下保平安,摸三下保子女,摸四下保老人……
这是真实的描写。2005年我重走长征路,在女红军雕塑前,看到一位老人将燃成香灰的粉末,装进塑料袋。
我问老人,要香灰干什么?老人回答:带回去当药吃。
老人拉肚子好些天了,我把随身带的黄连素送给老人。
老人激动地对周围人说:女红军显了,派人给我送药来了。
当我告诉老人,我是一名军人时,老人一下子就跪下了。老人含着泪对我说:你是活着的女红军。
百姓的心中:红军是菩萨,红军是英雄,红军是天神天将。
《遵义诗笔记》不是每一句诗都写得完美,而是有风格有激情流动。
一首好的长诗就应该是这样。
诗人峭岩如是说:一个民族之所以骄傲,是因为在她身后有青铜浇铸的历史;一个民族之所以强悍,是因为她善于把鲜血变成思想。
《遵义诗笔记》是诗人灵魂的回家,精神的还乡。
我跟随诗人一步步走向遵义,走向赤水。那条美酒飘香的红色河流,诗人寻找血的细胞,从河水之中分辨铁质的成分:哪一滴是红军的血?哪一滴是红军的泪?哪一滴是红军的呐喊?哪一滴是红军的火焰?
诗人眼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请告诉我——赤水河!
其实,赤水河流动的就是红军的血,赤水河眼含的就是红军的泪,赤水河汹涌的就是红军的呐喊,赤水河燃烧的就是红军的火焰!
难怪诗人峭岩会这样抒写:把自己的血倒进湍急的河流,随着河流一起穿峡越谷,翻山越岭;去推动风中的水车,去染绿岸畔的灌木,去浇灌倒挂的梯田……
诗人峭岩浑身散发着热情,我想如果峭岩早出生20年,他一定会成为红军队伍中最勇敢的一员,像突破乌江的勇士,像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一样,怀揣红辣椒,爬过雪山涉过草地。
多年之后,诗人回来了,诗人峭岩在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九十周年的诞辰日子里,以儿子返乡的衣着,以诗人倾注心血的歌唱,来看扛枪别离的故乡,看休戚与共的父老乡亲,他们是我们的爹和娘……
超越时间、空间的叙述,诗人回望遵义,在黔山黔水之间抒情。
峭岩说:如果时间可以回头,我愿一千次一万次回来。
诗人轻轻地抚摸,喃喃自语:这是战争的河流吗?这是历史的河流吗?这是人民的河流吗?
是的,我愿跟随诗人峭岩:如果这是战争的河流,我愿把热血和生命洒在这里;如果这是历史的河流,我愿把汗水和智慧洒在这里,如果这里是人民的河流,我愿把泪水和情感洒在这里。
长诗《遵义诗笔记》的整体结构以情感和历史叙述为主线,同时用高度的变角,以横断面截取历史细节的结构方式,巧妙地将电影蒙太奇艺术引入诗歌,使长诗的叙述和抒情灵活多变,闪耀多重的艺术之光。
《遵义诗笔记》是照亮我们精神的诗行,这样一颗种子,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播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必将会焕发蓬勃的生机。
康 桥
我用心捧起一本书,捧起红色的遵义,捧起一首心和灵魂的交响。
这是诗人的献辞,这是诗人峭岩献给党九十周年诞辰的献礼。
我仰望到一面旗帜,仰望到一面旗帜染红的遵义城,仰望到红色旗帜和红色遵义染红的漫漫长征路……
我又一次用心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不,还是让我们像诗人峭岩一样闭上双眼,关闭瞳仁的光束,关闭大脑的思维,隔开市井的喧哗与诱惑,然后用心灵上路,用一颗滚烫的心抚摸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抚摸鲜红旗帜映照下欢笑的河流,抚摸鲜红旗帜映照下奔驰的草原……
我听到镰刀和斧头煅打苦难煅打岁月的声音,大地被红光普照。
长诗《遵义诗笔记》把思想艺术、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浓浓的红色氛围中自觉地跟上红色的队伍。
我就是这样用心跟随诗人峭岩,从七月出发的。
队伍之中,我们能看到我们父辈的身影,看到一个又一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争在远山潜行。我走近许多年前一个个热血的心跳,在夜晚倾听一位诗人和一位领袖的一次长谈。
七十四年前的遵义,诗人峭岩还未出生。
但是。七十四年后,诗人峭岩大步跟上伟人毛泽东。
另一位诗人,从不同的空间,同时抵达。
让我的脚步轻些,再轻些,不要打拢诗人和毛泽东跨越世纪的长谈。
透过茫茫的雾雨,我听到诗人峭岩问主席:革命和红辣椒有什么关系?
主席哈哈大笑:关系大的很呢,红辣椒是真正革命者的粮食。要革命,就得吃红辣椒,吃不得红辣椒的人,就不能战斗!
诗人这样理解红辣椒,才能怀揣红辣椒,像怀揣火焰,挺身过江。
寒冬腊月的乌江,寒风如刀。诗人挺身而出,把仅有的单薄衣裳撕成两片,一片做船、一片做帆;这还不够,诗人把两根肋骨也抽出了,一根左浆、一根右浆;这还不够,受伤的战友失血过多,诗人切开大腿的动脉,连接受伤的战友……
诗人还说:我还能做什么,请快对我说……
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吧,自己去看,认真去写。
我有一个文件,名著的读后感,供你参考,要就追问邮箱。
擦。百度害人